高管身陷假洋文凭骗局,不学习即可获博士学位?
山寨的“哥伦比亚国际学院”网站首页(上)和正规的“哥伦比亚国际大学”网站首页(下)的对比。
6月18日下午,毗邻北京大学的燕园资源大厦4层某房间外,“哥伦比亚国际学院MBA/DBA中国管理中心”的标牌仍清晰可见。
不用上课和考试,就能拿到博士学位?
“这张学位证书是假的,我被骗了。”
今年1月27日,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东升派出所接到居民刘彤艳(化名)的报案,称自己被一家自称能办理美国某高校博士学位证书的公司骗走了19万元人民币。
2010年8月,刘彤艳收到一条短信。短信内容称,某公司可以帮助办理美国林肯大学的DBA(工商管理博士学位文凭),名额只有60名。
高管身陷假洋文凭骗局,不学习即可获博士学位?
刘彤艳和对方取得了联系。随后,一名黄姓男子约她到清华大学东门外的创业大厦某房间面谈。在那里,黄姓男子和另外一男一女接待了刘彤艳。其中,自称姓邓的年轻女子递给刘彤艳一张美国林肯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博士学位班的宣传彩页,并称她们公司(北京神州亮点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是美国林肯大学在中国的办学点。
邓某告诉刘彤艳,只需交19万元(学费和报名费14万元,认证费5万元),不用上课,也不用考试,就可以拿到美国林肯大学DBA学位证书。邓某向刘彤艳保证,相关学位证书是真的,并承诺,如果拿不到证书或证书通不过认证,公司保证全额退款。
信以为真的刘彤艳于2010年8月13日和邓某签订了一份承诺书,并在对方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到银行给对方的账户上打入了14万元。对方给刘彤艳出具了一张收据。
事后,邓某通知刘彤艳到在清华大学附近举办的一个培训班上了几次课。11月29日下午,在清华大学东门外的液晶大厦某房间,刘彤艳又按邓某的要求交了现金5万元的证书认证费。
2011年1月21日,邓某给了刘彤艳一张美国公立亚伯拉罕·林肯大学的DBA学位证书,并称这张博士学位证书和之前提到的美国林肯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是一样的。
刘彤艳拿到的这份证书盖有“教育部留学(微博)服务中心专用章”的钢印,但此后她通过向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咨询得知,她取得的证书是假的——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从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获悉,今年1月至5月,该院共受理利用国外假学历实施的诈骗犯罪7件,涉及33人,涉案金额达796.8万元。相关案件的受害人分布在全国各地,人数达339人。
刘彤艳是较早发现自己被骗的受害人,也是被骗金额最多的一位。上述7件诈骗案件受害人的受骗经历都比较相似,都是受害人接到声称能办理美国某些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硕士或博士学位证书的电话或短信,对方称只要支付一定费用,无需上课,也不用参加考试或论文答辩,便能获得相关证书。
“这些费用少则两万元,多则19万元。对管理专业感兴趣并能够支付高额费用的一般为企业高管人员,涉案的受害人中,八成是企业副总经理以上级别的高管人员。”案件承办人饶明党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犯罪嫌疑人学历较高 公司办公地点“傍名校”
饶明党在办案过程中发现,实施上述诈骗行为的犯罪嫌疑人文化程度普遍较高。
“由于犯罪嫌疑人是以办学名义进行诈骗,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涉案的犯罪嫌疑人中,1人具有博士学历,3人有硕士学历,其余的也大多具有大专以上学历。”饶明党告诉记者。
例如,犯罪嫌疑人余某,2004年在北京某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先在一家公司就职。离职后,与妻子一起成立了一家教育科技公司,开始从事替“美国哥伦比亚国际学院”招生的业务。
饶明党发现,上述案件的犯罪形式均为共同犯罪,并采取公司化运作方式。犯罪嫌疑人设立教育咨询类公司,以公司名义招聘员工,分段负责招生、培训、论文答辩、颁发学位、学历认证等各个环节。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成为该类诈骗普遍采取的犯罪形式。
其中,在招生环节,犯罪嫌疑人多以公司为国外大学在国内设立的办事处,或公司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的名义招生,并承诺颁发的学历学位证书经过国际认证,也可以办理国内认证。但事实上,受害人获得的学历学位证书都是犯罪嫌疑人自己伪造的,根本不可能得到国际或国内的承认。
中国青年报记者查询了涉案的近10家公司的工商登记资料,发现除3家注册资本为100万元外,其余几家公司的注册资本均在50万元以下。
其中,有5家公司的注册地址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附近。
6月18日下午,中国青年报记者来到余某注册的公司所在地——燕园资源大厦。燕园资源大厦就在北京大学南门附近,记者在位于一层的“楼层分布”指引牌上发现,有多家教育咨询公司在该大厦内设立了办公地点。
余某公司的办公地点在4层的两个房间。在其中一个房间外的墙上,“哥伦比亚国际学院MBA/DBA中国管理中心”的标牌清晰可见。但记者多次敲门,始终无人应答。
记者随后来到“哥伦比亚国际学院”在北京的另一个办公地点,清华大学东门外的创业大厦6层的一个房间。在那里,公司的标牌已被取走,房门紧锁。记者从该大厦物业公司的客服中心获悉,该公司“已经搬走了”,“其他人搬进来了”。
在创业大厦内,记者还看到其他一些教育咨询公司的办公和培训场地,位于8层的一间“多功能教室”里还有人在授课。而同样位于清华大学东门外的液晶大厦内,记者从该大厦的物业工作人员处获悉,也有不少做教育培训业务的公司承租楼内的房间作为办公和培训场地。
“上述案件中的不少犯罪嫌疑人都把公司的办公地点选择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内或附近,有的嫌疑人甚至租赁学校的教室作为上课地点,或者聘请学校的老师给学员上课。” 饶明党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这些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普遍存在一种‘傍名校’的现象,从而更容易获得受害人的信任。如犯罪嫌疑人李某将办公地点设在北大资源宾馆,并称其颁发的学历是北大教育培训中心与美国理工大学合作引进的教育项目,而犯罪嫌疑人胡某租用了清华园会议中心作为其上课地点。”
中国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北京某高校的一位退休教师在今年3月20日傍晚向办案民警作证称,前一晚,有人请他到清华大学外的清华园宾馆四楼会议室为某大学的一个高级总裁研修班的学生上课。但到了会议室之后,他发现到场的学生却是林肯大学学习班的。
邀请该退休教师前去授课的中间人在证词中提到,他曾受朋友之托找北京一些高校的教师去给一些工商管理类的研修班上课,“每个老师每天的报酬是1万元”。
高管身陷假洋文凭骗局,不学习即可获博士学位?
“都是假的,但我们向客户承诺是真的”
饶明党在办案过程中发现,犯罪嫌疑人虚构的均为美国的高校。
“美国的教育制度、教育水平比较发达,在国内也普遍能够得到认可,犯罪嫌疑人颁发美国大学的学历学位更容易吸引受害人的目光。”饶明党分析说,“有的犯罪嫌疑人编造一些根本不存在,但名称极具吸引力的大学,如美国内申大学、美国休斯顿大学、美国理工大学、美国加州管理大学等,也有的犯罪嫌疑人冒用与美国一些名校相似的名称误导受害人进行诈骗,如犯罪嫌疑人武某使用美国亚伯拉罕·林肯大学,犯罪嫌疑人余某使用美国哥伦比亚国际学院的名义进行招生诈骗。”
为了骗取受害人的信任,上述案件的多数犯罪嫌疑人会在实施诈骗行为前,先在互联网上仿照美国高校的网站制作一个“山寨网站”,并在相关“山寨网站”及其他网站上发布相关的招生宣传信息。之后,有的犯罪嫌疑人会再仿照教育部学历认证中心网站制作另一个“山寨网站”,进而对自己颁发的学历证书进行认证。
例如,犯罪嫌疑人李某在2008年9月以8800元的价格,通过一家名为“美国认证协会”的组织在美国办理了一个叫“America Technology University”(翻译成中文是“美国科技大学”)的公司,并收到对方邮寄的带有学校名称的注册证书、钢印、公章等物品,之后又花8000余元通过对方开设了以这所“大学”为名的一个美国语音录音电话以及一个以“-edu”结尾的美国假网站(正规的美国高校网站的域名最后应为“.edu”——记者注),准备以“美国科技大学”的名义在中国国内招生诈骗。
而犯罪嫌疑人余某等人代理招生的“哥伦比亚国际学院”的英文名称是“Columbia International Institute”,其网站域名为“www.ciiny.us”。而正规的美国哥伦比亚国际大学的英文名称是“Columbi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其网站域名是“www.ciu.edu”。
更隐蔽的是,办案民警在对起获的美国“哥伦比亚国际学院”印章进行试验时发现,此章加盖一般显示为“Columbia International Institute”,当用最大力量加盖时,原印后面会显示出尾缀“.Inc”(公司)。
原来,所谓“哥伦比亚国际学院”,在美国是以有限公司的名义注册的,是一个非盈利性机构注册的公司,并非是一所学校。
在饶明党看来,犯罪嫌疑人的上述做法“具有极大的欺骗性”。
“一般来说,想走这种捷径获得国外高校硕士、博士学位的受害者本身英语水平有限,也不知道应该通过哪些正规的渠道去核实上述高校证书的真实性。当犯罪嫌疑人点开相关‘山寨网站’或盖上相关印章时,他们往往会轻信犯罪嫌疑人所说的高校和证书是真的。”饶明党说。
在向办案人员的供述中,多数犯罪嫌疑人都承认自己所在的公司并未取得相关的招生办学资质和相关行政许可,在宣传材料中提到的所谓学位证书和认证证书都是假的。
犯罪嫌疑人余某在回答办案人员关于“你们在招生简章上是怎么介绍这个学院证书的”这一问题时坦承:“我们介绍的是,这个学院的证书是在美国认可的,和其他的美国大学的证书是一样的。实际上这些都是假的。”
另一位犯罪嫌疑人在回答“这些证书是真的吗”的问题时直接答道:“不是,都是假的,但我们向客户承诺是真的。”
高管身陷假洋文凭骗局,不学习即可获博士学位?
假洋高校文凭买卖的地下市场有多大
并非所有的犯罪嫌疑人在一开始都知晓自己所在公司的代理业务涉嫌诈骗,有的犯罪嫌疑人一度认为公司办理的那些学位证书都是真的。
犯罪嫌疑人赵某向办案人员供述,他2009年11月到北京某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上班,主要负责招生业务,“每月2000元工资,另外加百分之三的提成”。
赵某的业务是负责“美国休斯顿大学在中国北京大学举办的博士生培训班”,针对企业高层进行招生,毕业时发美国休斯顿大学博士学位证书,国外承认,但国内不承认。因为还没有毕业的,所以赵某本人也没有见过博士学位证书。但他的老板武某某说证书是真的,赵某也没再多问。
但在去年7月,当媒体开始讨论唐骏“学历门”时,赵某开始对自己所代理的业务产生了怀疑。
“2010年9月,看到新闻报道唐骏的‘学历门’时,我就怀疑我们办的休斯顿大学博士培训班是假的。2011年3月,老板武某某通知我们办的美国休斯顿大学博士培训班暂停了,因为学员要退费,我才肯定我们办的这个班是假的。”赵某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一些犯罪嫌疑人是“被动”走上这条诈骗之路的。廖某便是其中之一。
2006年,犯罪嫌疑人廖某报名参加了犯罪嫌疑人李某某开办的美国加州管理大学学习班,当时交了6.5万元。但廖某拿到毕业证书后,发现自己被骗了,从而知道了李某某利用加州管理大学诈骗的事情。于是,他从李某某处拿了一套美国加州管理大学的毕业材料。随后,廖某自己成立了一家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利用从李某某处获取的毕业材料伪造了一套美国亚伯拉罕·林肯大学的毕业材料,并与邓某、李某某合作,开始走上利用国外假学历诈骗的道路。
饶明党告诉记者,还有一些犯罪嫌疑人在高校毕业后应聘到从事诈骗行为的那些公司,起初以为自己从事的是正规的招生代理业务,但后来发现真相后,没有选择离开,而是继续留在了这个“行业”里。
在这个“行业”里,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证书费用和认证费用都有比较固定的“行情”。
一位犯罪嫌疑人在供述中承认,几千元的费用“不可能得到任何大学的硕士文凭”。
“但是我也是没有办法,因为整个行业都是这样。别的‘美国大学’收的费用比这个价格高得多,大家都是这样做,明知道美国大学的证书不可能是真的。和我一样做这种代理的人太多了,也就没有人真的在意证书是真的还是假的了。”他说。
而当有人对公司宣称的伪洋高校及相关证书提出异议时,犯罪嫌疑人会用“行业”内通用的“话术单”应对。
犯罪嫌疑人王某在供述中表示,他曾负责公司业务员的培训,“告诉业务员怎么从网上找各大企业负责人的信息,之后告诉对方自己是林肯大学中国区的招生办事处,然后按照我给的话术单子上写的东西介绍林肯大学。宗旨就是让对方信服我们,来交费报名。”
遇到有人对证书的性质提出质疑时,“我们有专门的话术,向客户宣传我们的证书能够得到认证,是国家认可的”。
饶明党告诉记者,从目前侦办的案件看,假洋高校学历买卖具有一定的规模,但这一地下市场到底有多大,暂时还无法估算。
但犯罪嫌疑人李某某在供述中举报了多位“同行”,涉及“美国瑞恩斯大学”、“美国斯特夫大学”、“加利福尼亚美洲大学”等所谓伪洋高校。其中两位“同行”涉及的案件,也在此次海淀区人民检察院的侦办之列。
在饶明党看来,部分受害人的防范意识不强,也是犯罪嫌疑人得逞的原因之一。
“有的受害人在未对嫌疑人公司的资质、嫌疑人的身份等情况进行任何核实的情况下,轻易相信嫌疑人提供的招生简章等材料及口头承诺。有的受害人虽有所怀疑,却未到教育部国际司涉外监管处、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等官方机构核实,仅在嫌疑人提供的山寨网站上查询到相关信息后便支付高额的报名费和学费。”饶明党说。
中国青年报记者联系了多位相关诈骗案件中的受害人,但他们中的多数人都婉拒了记者的采访请求。一位受害人告诉记者,“花这点钱,对我来说,没什么损失,反正也上过课”。还有一位受害人表示,其实一起受骗的有上百人,一个班的就有三四十人,“同学间的组织者告诉大家,最近不便接受采访,要求大家都不接受采访”。
对此,教育部国际司涉外监管处的工作人员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的电话采访时答复称,受害者在面临假洋学历诈骗的问题时,如果不便判断的话,在选择上应该警惕。一是要确定那家公司的性质,教育部国际司涉外监管处的网站上公布了具有资格的中介组织。二是要确认国外学校的学历是否能够得到教育部的认可。
“教育部认可的学校名单、中外合作办学的名单都在教育部国际司涉外监管处的网站上有,可以去查。如果不确定的话,可以打教育部留学中心的电话查询。”该工作人员说。
高管身陷假洋文凭骗局,不学习即可获博士学位?
高管假洋学历骗局暴露网络监管漏洞
“他们有网站,怎么可能是假的呢?”
对于自己遭遇的假洋学历骗局,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受害人向中国青年报记者抱怨。
对此,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办案人员饶明党分析说,网络监管存在漏洞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假洋学历诈骗案。
“犯罪嫌疑人实施诈骗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在互联网上仿照高校网站制作一个‘山寨网站’。”饶明党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记者访问了犯罪嫌疑人余某等人代理招生的“哥伦比亚国际学院”网站,其所谓官方网站的域名是“www.ciiny.us”。
该网站首页采用两栏布局。左上角是学院的标志,其下方是关于申请该学院相关项目、DBA(工商管理博士)、MBA(工商管理硕士)的申请入口以及信息查询链接。
该网站首页右上角设置了4个导航条。记者点开“Contact Us”(联系我们)一栏,发现网站仅提供了一个电子邮件地址和一个在美国纽约长岛的办公地址,没有提供校址和联系电话等信息。
在首页的核心区域,只有1张图片和不到20行的英文介绍。其主体部分是关于“哥伦比亚国际学院”的简短介绍。而在“News & Events”(新闻与事件)一栏,点开之后是一则声明。
这则发布于今年6月10日的声明称,“最近有报道称,我院在北京的一个招生代理机构因未持有合法证件而被认定为非法经营,这对我院在中国地区的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最近发生在北京的事件是一起少数招生人员个别行为。这不会影响到我院在全球范围内的招生。”
记者还注意到,在该网站的“师资设置一栏”中,只提供了一个word文档下载,文档中只有职位的名称,并没有具体的人名。记者在整个网站上也没有找到学校校址和学校老师的信息。
相比之下,哥伦比亚国际大学(Columbi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的官方网站(域名www.ciu.edu)看起来要正规的多。网站首页中间采取大幅幻灯滚动照片来展示学子风貌,点开院系设置、学校资源等栏目后,都有较为详细的介绍。网站首页的最底部也列出了学校的校址、咨询电话和传真号码等联系方式。
犯罪嫌疑人王某在此前的供述中坦承,判断一所国外的大学是不是“野鸡大学”,有4种方法:学校的网址是不是以“edu”结尾;学校有没有校址;学校有没有大使馆的认证;学校是否在教育部涉外监管网登记。
此前,海淀区警方也提醒公众辨别真假洋高校网站的办法:登录学校官方网站,正规大学官方网站网址后缀均为“.edu”,不少“野鸡大学”网址后缀为“.us”;同时,正规大学网站内容丰富,更新快,而假网站往往只有二级页面或三级页面,并制作粗糙,内容陈旧。
饶明党告诉记者,相关网络监管部门并未察觉假洋高校利用“山寨网站”实施诈骗行为的做法,也未发布相关的警示通知。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沈阳分析说,由于民众和用人单位盲目重视洋学历,洋学历市场需求旺盛、利润丰厚,再加上网民信息素养有待提高,诈骗团伙利用这一契机,制作“山寨网站”行骗。
“政府监管尚待完善,互联网平台企业也缺乏公益把关者意识,让这些‘山寨网站’大行其道。”沈阳表示,监管这些“山寨网站”需要完善增补有关法律法规。就政府而言,应该完善监管体系,切实增强技术手段,积极组织商业互联网企业参与监管,建立监管联盟。但同时要严格依法办事,做到精确打击,避免误伤无辜。
“杜绝假文凭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也是社会各界应该高度关注的教育问题。”沈阳建议,全社会要形成监管合力。
中国青年报记者注意到,2009年8月19日,网友“房子义”曾发表一篇名为《真假“美国哥伦比亚国际学院”之谜》的帖子。帖子从分析山寨网站的域名出发,判断“美国哥伦比亚国际学院”是一所“野鸡大学”。2010年1月17日,有网友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国哥伦比亚国际学院是野鸡大学吗》的文章,列举了美国“野鸡大学”的5种骗人方法。
对于连环型的造假网站,沈阳说,辨别真假时,首先要多处搜索学校信息,任何学校都有毕业生或者教学科研活动以及教师活动等信息,而这些信息多少都会在新闻媒体中报道,因此搜索某个学校的新闻或者网页细读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核实真假,需要多个信息源进行核对。
他还表示,有意申请相关项目的申请人还可以多分析招生单位的一些信息。“一般只要有人上当受骗后,多少都会在网上有所反应,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该查看政府官方权威网站的信息。或者通过找招生单位提供的往届毕业生资料,看是否可以联系上,了解毕业生信息是很重要的鉴定学校好坏的标准。”
在饶明党看来,加强网络监管,挤压不法网站生存空间是预防此类诈骗案件再次发生的对策之一。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教育部门、网络监督部门要加大联合监管力度,随时监测异常网站,一经发现涉嫌诈骗行为,立即予以查处,及时停止有关网站信息的发布,取缔该网站资格,不断压缩诈骗网站的生存空间。”饶明党说。
高管身陷假洋文凭骗局,不学习即可获博士学位?
为何明知是假的,还要故意去弄
“数百名高管受骗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自身的素质不高。”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雷洪教授在分析数百名企业高管为什么会陷入假洋学历诈骗案时,如此表示。
2010年7月,唐骏“学历门”事件曝光后,一度引发国内舆论热议。有媒体进一步披露,还有一些企业高管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也持有“野鸡大学”颁发的文凭。而此次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受理的利用国外假学历实施的诈骗案件中,八成受害人是企业副总经理以上级别的高管人员。
这不由得引人思考:高管为何容易身陷假洋学历骗局?
雷洪认为,那些受骗的高管是受虚荣心驱使,才萌生了去买文凭的想法。高管的社会地位本来就不错,如果身份上再加上一个洋硕士、洋博士的学位,会更加有面子,在谈判或交往时更有优势。“作为有一定社会地位的高管,本不该受骗,不去上学,怎么可能那么轻易地拿到国外大学的文凭?”雷洪说,现在有数百名高管受骗,想必当初收到诈骗团伙电话和短信的人会更多。为什么别人没有受骗,而偏偏这几百人受骗了?受骗的高管中肯定有人知道诈骗团伙提供的学历是假的。“明知道是假的,还要故意去弄,说明他们自身也有问题。”
雷洪还表示,众多高管如此热衷于追求洋学历,即使花高价去买也愿意,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唯文凭化”的倾向没有得到根本改观。“文凭是求职和晋升时的一个重要筹码,整个社会都看重这个,高管们更有压力。”他分析说,在很多人眼里,洋文凭比本土文凭值钱,含金量更高。而且,他们也想利用国内普遍对洋大学不了解的情况,蒙混过关。
承办用假洋文凭骗钱系列案件的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办案人员饶明党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社会大众对学历的盲目追求以及重学历不重能力的社会风气,使得一些学历相对较低的人千方百计去获得高学历。但真要他们去考,他们不一定能考得上,即使考上了,也没有时间学习,这就为宣称“短期内能迅速获得学历”的假洋学历诈骗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最近出现的假洋学历诈骗和前些年出现的利用假的国内学历诈骗的情况有所不同。受害人获得假洋学历多是为了‘显摆’、‘充门面’,而后者多半是为了找工作,想通过购买假学历证书‘走捷径’。”饶明党说。
这两者给受害人带来的经济损失也是不一样的,假洋学历的费用少则两三万元,多则十几万元,但高管一般不会太在乎这些钱。而假的国内高校的学历一般也就几千元。
事实上,部分受害人缺乏防范意识,也给诈骗团伙提供了可乘之机。
记者了解到,受害人孙小姐在第一次接触诈骗团伙后,并没有对犯罪嫌疑人公司的资质、犯罪嫌疑人的身份等情况进行核实,就轻易地相信了嫌疑人提供的招生简章等材料及口头承诺。而受害人蔡先生在接到诈骗团伙的电话后,虽然有所怀疑,却没有到教育部国际司涉外监管处、教育部留学(微博)服务中心等官方机构核实,而是仅通过访问诈骗团伙提供的“山寨网站”,查询到相关信息后,便支付了高额的报名费和学费。
对此,饶明党表示,要通过加大打击力度净化教育培训市场。“公安机关在案发后,应强化打击力度,及时总结案件特点和规律,积极寻找破案线索,同时关注周边区域同类案件情况,加强同类案件串并、协作,尽可能掌握案件信息,争取尽快破案,以将实施诈骗的犯罪分子清理出教育培训市场,净化市场环境。”(记者:来扬 霍仟 李子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