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 越来越多的高层次海归选择回国创业
越来越多的高层次海归选择回国创业。王俊峰就是其中一员。他拥有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学博士学位,先后在摩托罗拉、博通、高通等公司工作,专注于通讯芯片的设计研发,年薪不菲。2008年,王俊峰放弃高薪,选择了回国创业。 1988年的崔永雷是连云港人。2008年,他考上了南京一所大学的国际贸易专业韩语班。大二时,交换到韩国木浦科学大学。谈到在韩国生活两年的经历,小崔用“很累”来概括。最后,他放弃月薪15000元的收入,选择回国拿低薪。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在第八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大会上表示,截至去年底,留学回国人数已达到109万人,特别是近5年归国留学人员逐年增多,近80万人,接近改革开放以来前30年的3倍。去年一年回国27.29万人,同比增长46.57%。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截至2012年底,江苏留学回国人员总数已超6万人。近10年,江苏公派留学按期回国率达到了99%以上。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研究表明,我国正从“智力流失期”向“智力回流期”过渡。越来越多的高技能、高素质、高能力的海归回来了。这是否意味着史上最大回国潮来了?原因是什么?让我们共同关注。
海归博士王从利
土壤修复专家看上了神秘的“地下生意”
王从利出生于1961年,从小在南京长大。在同济大学取得水文地质硕士学位后,留校工作了8年,随后到美国密歇根理工大学学习,并取得环境工程博士学位。“上世纪90年代,国内有股留学热,当时不少同学都出国工作了,我也出了国。”
在美国度过的第一个冬天,让王从利记忆犹新。朋友买了辆灰狗巴士,带着他去美国北部观光。坐在整洁、安静的巴士里,看着窗外的皑皑白雪,家家户户门口都摆放着圣诞树和各种礼物。到了超市,王从利被震撼了,“里面又大又亮堂。整齐的货架一眼望不到头,但人很少。”而上世纪90年代初,在国内买一些东西还要用粮票,生活被瞬间切换到美国模式,整个人就像“进了天堂”。
在跨国公司从事土壤地下水污染的调查和修复,王从利和泥土打了18年交道。“我的工作就是玩泥巴。”他打趣说,在美国,已经污染或可能被污染的土地叫做“棕色土地”,而王从利负责将这些“棕色土地”进行重新开发。他和同事们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方法,对土地进行“诊治”,或者将地下水和土壤从原地抽离出来,放到数十公里外进行修复,然后再用做其他用途。
经过王从利的妙手,不少土壤都得到了修复。但想当好“土壤医生”并不容易。“土壤不是均质的,每处的土质都不一样。”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是无形的,修复起来很困难,周期也非常长,王从利早已习惯了带着他的工具,到处走走、敲敲。“但如果土壤都一样,那就乏味了,没意思。”王从利享受这份工作带给他的挑战和不可预知性,他说,自己并不习惯于安逸。
去年,52岁的王从利带着自己的团队回到南京。在美国定居18年,他拥有了一双可爱的儿女、绿卡、房子、车。但他也有自己的遗憾,“国内的人才去了欧美,绝大多数做的都是技术型工作,如果想创业,并不容易。”
2002年,王从利去上海出差时,中国还没有土壤修复的说法,这次再回到国内,王从利感觉“这个产业起来了”,相关的行业规范也出台了两三年,环保部对土壤修复非常重视。
让他失望的是,南京却和记忆中不大一样了。“小时候,南京绿树成荫,还有知了叫,现在,南京就像个大工地。”这也更坚定了王从利回到南京从事土壤产业的决心。“以前在美国只做技术,直到把自己的脑子榨干为止,很难融入到管理层,也没有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越来越渴望有属于自己的事业。”
王从利说,他有在国外生活、工作的经历,南京国创园里大多数都是从国外回来创业的技术型人才,他觉得这个氛围很适合自己,“人才聚集得越多,优惠政策也越多。这里的日租金每平米才2.5元,比写字楼便宜多了。”
现在,王从利的妻子和孩子仍在美国定居。离开美国前,他将家人带到自己曾经修复过的一块土地上。那里曾是一处垃圾填埋场,废弃后变成荒地。后来,经过王从利的修复,荒地变成了公园。“公园里有足球场,还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真美……”王从利沉浸在自己的回忆里,眼睛散发出柔和的光。他相信,在南京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