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 人才流动是世界高等教育中的核心环节
在我们的时代,全球化浪潮涌入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高等教育亦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自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设定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中国的高等教育便朝着国际化的方向稳步发展着。大家耳熟能详的“985”工程就是“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高等教育建设工程”。然而,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对于这个目标的定义国际上至今仍未达成共识。事实上,正是在这“不明确”中隐藏着国际化过程中最根本的一对矛盾: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关系。中国的大学该齐刷刷地向牛津、哈佛模式看齐吗?显然不是。这其中原因已不仅是“橘生淮南淮北”的问题,而是整个世界局势正在发生质的改变,为此行走在“国际化”道路上的各国高等教育必须“猛回头”。 高等教育中的核心环节——人才流动中,两个潮流在中国方兴未艾。它们的存在证明中国即将引起全球对“国际化”这个概念的大讨论和重新看待。这两个兴起于近年的标志性潮流,一是中国留学生归国潮,二是来华留学生剧增潮。
首先探讨第一个潮流。在原有以欧美模式为主导的国际化浪潮中有着英文普及、发展中国家人才流失等普遍现象。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海外留学生输送国。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统计,自1978年至2012年,中国总共向世界一百余个国家输送了264万余名留学生。虽然这个庞大群体中学生的归国率仅有较低的三成左右,但近年来归国学生的增长平均速率达到30%以上,大大超过了出国人数近15%的增长速度,这预示着我们国家人才集中回流的前景。同时,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群体急剧扩大。根据《中国教育年鉴》近十年的统计,本世纪初至今来华留学生数量以平均每年近20%的速度增长着,在2012年超过了32万人。如今,来华留学生的故乡遍及200个国家,近乎覆盖了世界的每个角落。
中国举世瞩目的崛起不仅吸引了众多海外学子归国创业、奉献所学,更如磁石般将世界各地的优秀青年汇聚一堂。如果说中国留学生漂洋过海为的是了解西方文化、培养“国际视野”,绝大部分外国留学生则是抱着“探索中国”的目标来华。如按过往的形势,中国大学的确应该更注重为留学生群体提供英文课程。但如今大势所趋,中文课程不仅不能削弱还应更加重视,因为它是吸引留学生前来的根本原因。本土化课程一跃成为了国际化的保障!
中国留学生努力与英文学术系统接轨,外国留学生争取与中文学术系统接轨,这一对截然相反的目标证明了中国崛起已经开始撼动过往以欧美文化为主导的“国际化”内涵。“国际化”在实践中正走向更加多元化、世界各文化间对话更加平等的方向。它的书面定义将在实践与本质上得到真正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