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有哪些就业方法
第一,学校的职业建议中心(CareerAdviseCentre):英国的大专院校几乎都设有职业建议中心,有专人指导学生如何选择自己理想的工作。那里还有丰富的雇主资料以及最新的就业信息供学生查阅。“三明治”课程也可以从这里找到理想的雇主。
第二,招聘会(JobFair):校方每年都会组织招聘会,让雇主与学生直接见面。参加这类活动可以使你面对面与雇主交流,了解情况或推销自己。好多学校都有自己的合作伙伴。如果有些公司对你有好感,就会要走你的简历或记下你的联系方式,到时会主动与你联系的。
第三,报纸:英国的报纸杂志每天都会刊登很多招聘启事,其中专业性媒体针对性很强,综合性媒体范围则较广。这里特备推荐LOOTS报,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是个不错的选择。此外,商业新闻中也常暗藏玄机。例如某公司拿到了新的工程、某公司正在扩展,甚至是一些公司内部的人事升迁与调动等,这些都透露出公司有可能雇用新人。
第四,图书馆:英国不论是大学图书馆还是社区图书馆,都会有大量求职就业方面的书籍供参考,如教你如何设计个人简历、如何建立人际关系网、面试技巧、名人录或公司的详细介绍等。
第五,人际关系网络:应注意广种薄收,即平时要结识各式各样的朋友,关系网撒得越开,得到的就业信息就越多,机会也就越多。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中国人通过此途径而顺利就业的比例最高。不过这绝不是中国人的专利。名列世界10大商学院之一的伦敦商学院,总是定期举行校友联谊会,目的就是让在校生与那些已经有头有脸的校友建立关系,以便今后提拔。
第六,电脑信息网络:网络作为21世纪的求职新媒介,其作用日益突显。在国际互联网上输入关键词,如工作(Job)和职业(Career)等,都能搜索到大量相关网站。
第七,职业介绍中心(JobCentre):英国每个区都有职业介绍中心,留学生注册很简单,填一张表格,写下住址、银行账号,留下联系电话号码就可以了。和职业介绍中心有协议的企业,会把近期所需要的人员情况告诉中心,中心再根据这个数据库与注册登记的求职者取得联系。不过,职业介绍中心提供的工作绝大多数是工厂流水线上的操作工。我不建议留学生去找这样的工作。
当你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并与雇主取得联系后,接下来就要看面谈(Interview)的情况了。所谓面谈实际上就是中国人所说的面试。在西方求职,面试有一定的套路。一般情况下,雇佣者主要向应聘者提些普通问题,侧重于了解应聘者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以及专业水平等。最常被提到的问题往往包括:请简单介绍一下您自己;您的同事们怎样描述您;您近期的工作目标是什么,您打算怎样实现这一目标;为什么要申请这个职位;我为什么应该聘您做我的雇员等。那些技术性很强的专业,比如计算机专业,有些用人单位除进行一般性考核外,还设有专业性考试,考题经常是既偏又难。
一旦被录用,剩下的问题就得靠雇主了,比如,他应负责为你向英国政府申请工作(WorkPermit)。有了工作许可,你才可以申请工作签证。每家公司的海外雇员工作许可的配额以及每个工作许可的有效年限都不相同,通常取决于该公司的实力和信誉。
另外,在英国工作一定不要忘记办理国民社会保险号(NationalInsuranceNumber)。英国法律规定,一旦开始工作,必须在6周内加入社会保障体系,而社会保险号也就是你加入后取得的账号。没有社会保险号,雇主无法报税,因而也就不能发给你工资。申请保险号时,需要出示雇主证明信、护照以及地址证明等,整个审批过程大约需6个星期。
以上是英国留学毕业后的几种就业方法,有感兴趣的学生可以了解一下,希望对您会有帮助。
海外经历能给海归带来什么?
曾留德5年的叶丰,一直在海外关注着中国科研领域的发展状况。“适逢国家鼓励科技创新,国内科研领域的发展空间很大,对于科研人才来说,回国发展的机会非常多。”叶丰谈道,德国的材料研究以基础性研究为主体,而国内材料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则是走向直接应用。“我所认识的从事金属材料研究的留学人员,现在大部分都回来了。在这种大环境下,我觉得自己应该回来为国家贡献点力量。”
海外经历能给海归带来什么?叶丰认为,首先是思维方式的改变。“海外的研究经历给了我更广阔的视野,对于科学研究的思考也达到了更高的层次。”他指出,一个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不仅体现在实验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问题的看法和思维方式上。因此,有志于回国从事科研工作的海归,一方面要在专业技能上过硬,另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