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高考志愿填报 警惕八大误区
《2011高考:高考志愿填报 警惕八大误区》由查字典出国留学网编辑在高考期间特别更新,文章更新时间为:2011年06月10日 04时56分.
中国教育在线讯 一年一度的全国高考已落下帷幕,不少考生正在面临填报志愿的又一难关。高考咨询专家、湖北教育报刊社副社长张才生结合近年来的现实案例,为考生指明填报志愿八大误区。
误区一:面子工程
案例:湖南某考生,2005年参加高考上了一本线,他本人希望报考设置物理专业的学校。但他的父母却要求他上“名气大”的复旦大学。这位考生后来被复旦大学医学专业录取,却始终不喜欢所学专业,最终在大三下学期复读,参加2008年的高考,他被湖南某大学录取,读的是与物理相关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专家:许多家长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孩子升学看成是给自己挣面子的事,不考虑所选的学校和专业是否适合孩子。湖南这位考生为了父母的面子付出了3年宝贵的光阴,值得警醒。
误区二:轻信承诺
案例:2007年湖北省高校在进行招生网上答疑时,有一位考生提出:武汉某大学在报纸上承诺563分以上的(理科考生)一志愿填报他们学校保证录取,但我564分却没有录取。
原文来源: 2011高考:高考志愿填报 警惕八大误区
专家:每年录取期间出现少数院校“志愿扎堆”,原因大多因为高校事先承诺分数线,以此吸引学生填报。但院校调档分数线是以院校为单位,按招生院校同一科类(如文科或理科)招生计划数的一定比例(一般为1∶1.2以内),在对第一志愿投档过程中,计算机自动生成的院校调档最低成绩为标准。学校的投档线是在投档之后自然产生的,不是事前划定的。
误区三:望名生义
案例:一位湖北考生高考得分512,在二批(二)志愿填报河南科技大学(校线523)、烟台大学(校线526)、山东理工大学(校线525)(少填了2所学校),在三批一志愿填报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最终他被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录取。
专家:这个考生根据学校的名字报志愿,选“大学”舍“学院”,认为学校名字带有“理工”“科技”“财经”等就认为是好学校。他的高考成绩高出批次线(507)只有5分,却选择了“热门”高校,且少填了2所学校,二批(二)落选是不可避免的。
误区四:见地生情
原文来源: 2011高考:高考志愿填报 警惕八大误区
案例:在湖北省近几年招生中,二批(一)中北京工商大学等学校年年分数线高于第一批批次线。2007年四批(二)院校中,有13所地处上海的院校,虽然其中大多是民办高校,但仍受到考生追捧,大多数都高出批次线50至100分。
专家:以上情况表明考生青睐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以及大连、青岛等旅游城市的高校。但追逐发达城市造成的后果是志愿扎堆,上线落榜,遗憾终身。
误区五:取近舍远
案例:2004年,湖北一位考生577分,填报第一批一志愿:武汉理工大学;第一批二志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福州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南京理工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杭州商学院。录取结果:第一批落选。
专家:2004年,第一批理工类批次线是561分,这名考生高出批次线16分,第一志愿填报武汉理工大学,应该说是可以的。不料该年度武汉理工大学理工类调档线竟达584分。他失误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第二志愿里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可以保底。其思想根源在于对发达城市情有独钟,而且首选武汉,填了3所武汉高校。在各省市都有这种情况:省会院校与外地同类院校相比,大多数分数线较高,且年年居高不下。
原文来源: 2011高考:高考志愿填报 警惕八大误区
误区六:抓多放少
案例:2007年,贵州省毕节学院二批(二)在湖北投放的计划不多,理科4人,文科6人,第一志愿无人填报,结果征集志愿时,该校理科征集3人,文科征集4人。四批(一)该校投放的计划也是理科4人,文科6人,结果第一志愿文理科各只1人填报,文科有3个计划征集志愿。
专家:在志愿填报时,考生和家长瞄准招生计划多的高校,而对招生计划少的高校“退避三舍”。许多考生和家长担心的是院校计划少,容易造成落榜。其实计划少的学校不一定分数线高,填报的人不一定多。
误区七:志愿留白
案例:湖北考生考分562,一批志愿: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二、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只填2个)放弃征集志愿;二批(一)志愿:一、南京邮电(562投档线,被退)二、天津工业大学(只填1个)。录取结果:复读。
专家:该生第二批第一志愿学校是一所比较走俏的学校,他刚够线,被正常退档。第二批第二志愿可以填6个,他只填了1个。他的失败值得大家思考。由此可见,只要愿意就读,与自己分数对应的第一个批次和后续批次的志愿一定要填满,不留空白。
原文来源: 2011高考:高考志愿填报 警惕八大误区
误区八:情迷中介
案例:近年来,考生被中介欺骗的案例比比皆是。在中介的“忽悠”下,考生和家长相信金钱、权利可以“高分低录”;相信早已被禁止的高收费定向生、委培生、军校地方生;相信早就禁止的点招、降分录取;相信可以先入高校读书,然后再弄学籍;相信“专科进本科出”。就这样糊里糊涂把自己的血汗钱交给中介组织和个人找门路。
专家:考生和家长一定要相信投档录取唯一硬性指标是分数,考生与高校唯一的协议是志愿,具有办理录取手续资格的唯一机构是省级招办。
高考,是中国学生的独木桥,需要大家认真面对!祝愿和祈祷大家考出理想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