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战场上北京小伙:不惧生死开展人道援助
在阿富汗有一位很“牛”的北京小伙儿,他可以出入包括卡尔扎伊总统府在内的许多政府机关,经常深入部落地区与酋长们见面,甚至与塔利班坐在一起讲条件。此人就是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因精通普什图语被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派往坎大哈代表处工作的王夕越。他是近20年来在ICRC里出现的惟一一名中国人。在战火纷飞的异国,这位80后男孩是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开展人道援助工作的呢?
放弃高薪,只身前往阿富汗
据北京《青年参考》报道,王夕越是位土生土长的北京男孩,因为家人从事涉外工作,他从小就对国际关系、地区文化和宗教等充满兴趣。19岁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盛顿大学国际关系系,几年后又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
哈佛的金字招牌,使王夕越很容易在香港找到了一份律师工作。然而仅仅一年,他就放弃了这份人人羡慕的工作,跑到了战乱不断的阿富汗。因为在他看来,律师工作太过枯燥,不适合他,而且从上大学到工作,他一直关注阿富汗的地区问题,也从来没有中断对当地语言的学习,去阿富汗看看是他的愿望。
在联合国工作的校友建议他向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驻阿富汗机构投简历,因为那是国际组织中最有效率的“海豹突击队”。成立于1863年的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以公正、独立、人道为组织原则。交上简历的第二天,驻阿富汗代表处的长官就给王夕越打电话,约他面谈。就这样,王夕越顺利成为ICRC在阿富汗惟一的中国籍雇员。2009年4月23日,王夕越第一次踏上战火纷飞的阿富汗土地,前往ICRC驻坎大哈的代表处报到。
不惧生死,开展人道援助
坎大哈市是阿南部重镇也是第二大城市,有21万人口,绝大多数是普什图族。因塔利班在这一带活动频繁,市区内经常有枪战和自杀性爆炸之类的恐怖事件发生。随处可见持枪的保安和全副武装的北约士兵。整个坎大哈只有一家医院,是上世纪70年代由中国政府援建的,至今当地人还习惯称之为“中国医院”,而其正式名称“米尔维斯医院”却很少有人知道。ICRC自1996年起为该医院提供技术支持,目前有近20名外籍医生、护士、药剂师在医院工作。
王夕越和同事们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到医院采访受伤平民和家属。如果发现是由盟军或塔利班不分青红皂白的袭击造成的伤亡,就要记录细节,在受害人同意的情况下,与盟军或塔利班进行官方交涉。
一场军事冲突之后,常有尸体在野外数日无人认领。根据伊斯兰传统习惯,人死之后应及早入土为安,所以出于人道考虑,ICRC会出资,负责把冲突中丧生的塔利班士兵、政府兵或平民的尸体运回原籍安葬。未能辨别身份的尸体,就送到米尔维斯医院的太平间。
王夕越还经常到美方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去看望关押在那里的犯人。“你是不是塔利班,或者干了什么坏事,都不是我们的事,我们所关心的,就是在美军关押下,你有没有吃的,有没有足够的水喝;如果是穆斯林,能不能祈祷,有没有宗教权利;有没有看病权利,医生给不给药等等。”王夕越说。
ICRC探访监狱还有另一个任务,就是帮助被关押者重建家庭联系。他们被逮捕时的情况各异,其中很多人的亲属并不知道自己的家人已被拘捕。王夕越和同事们通过对被关押者的注册和密谈,帮助他们与家人重建联络,以此为这些关押者提供精神上的支持。
秉持公平,和战地各方交谈
作为惟一和塔利班等阿富汗反政府武装公开保持联络并受到尊重的国际组织,ICRC还经常要与这些恐怖组织斡旋,以争取为其控制区内的平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由于以坎大哈市为代表的阿富汗南部地区是塔利班的发源地和传统势力范围,因此王夕越所在的坎大哈办事处,是ICRC内与塔利班接触最频繁的机构。塔利班代表出于安全考虑,都在当地雇员下班后才会到访。与他们沟通成了王夕越的一项重要职责。
最近一次和塔利班交涉,是为了运送平民伤员的事情。在很多偏远地区,路况很糟糕,交通工具有限,经常有受伤平民因不能尽快被送到有医疗设施的省会城市而耽搁救治。在ICRC努力下,阿富汗卫生局同意开通一条救护车专线,从交战地区向外运送伤员。ICRC希望得到塔利班的安全保证,而塔利班在承诺提供保障的同时,也希望ICRC能对塔利班交战地区境内的流民提供基本食品和生活必需品。
“交战双方,你们怎么打仗,我们不管,ICRC只关注你们什么时候暂时停火,我们的救护车辆怎么安全进去,再安全地把伤员带出来。”王夕越说。
然而,这种出于人道主义的援助,也常使ICRC陷入舆论质疑之中。英国《每日电讯》报2010年5月曾报道,ICRC向塔利班武装分子提供急救培训,并向他们赠送大量急救包。卡尔扎伊政府对此表示愤怒。北约发言人则表示:“北约尊重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人道主义工作,承认人道救援工作应该公平执行。北约军队也对冲突中受伤的人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包括对敌人。”
日前王夕越回北京办事,他告诉记者,尽管无法预测接下来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但他不会离开。“有多少人能有机会跟塔利班谈笑风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