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文化来到西方市场_社会聚焦-查字典留学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您现在的位置: 留学网首页 >> 新闻 >> 社会聚焦 >> 当中国文化来到西方市场

当中国文化来到西方市场

发布时间:2012-03-08来源:查字典留学网

当中国文化来到西方市场

1

中国重庆杂技团在巴黎演出《木兰传奇》,场面热烈。 单三娅摄

1月23日,从摩纳哥传来第36届蒙特卡洛国际杂技节的评奖消息,中国上海杂技团有限公司的“大跳板”和“男子艺术造型”共获本届杂技节最高奖“金小丑”奖。

此时在法国,中国重庆杂技艺术团正在各大城市巡回演出,该团刚刚结束了在巴黎的70场《木兰传奇》演出。

如今在世界各地,人们看到的最多的中国演出,是龙狮翻飞,是杂技绝活。杂技,已经成为一种象征符号,吸引着世界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走出去”走到哪里

——以亲民的姿态进入大众

1月16日当地时间下午,巴黎樊尚森林公园的“凤凰马戏”大篷里爆发出狂欢般的喝采声、欢呼声,重庆杂技团的杂技剧《木兰传奇》在这里进行第70场也是最后一场演出。演出结束,法国“凤凰马戏”主席阿兰·巴士里一上台,就对站在台上谢幕的40位飒爽英姿的中国演员连连鞠躬,然后说了一番令人动容的话:“感谢重庆杂技团的演员们,感谢你们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对于我们提出的任何要求,都努力去做,用高超的技艺,给了观众最大的享受!”这位著名演出商深知,他又一次成功了,中国杂技又一次攫取了法国观众的心!

在散场的人潮中,记者截住了特伦·卡洛琳一大家人共三代九口进行采访。调皮的孙辈们说“故事好看”,奶奶彬彬有礼地说“非常喜欢”,中年父母说,一家人常一起看演出,歌剧、芭蕾票价贵,小孩又坐不住,马戏票价便宜,还惊险刺激,一人才36欧元,全家都高兴。

59天、70场、30万观众,这样的影响面,也只有杂技才能做到!说杂技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扮演着重要的独特角色,毫不为过。

阿兰·巴士里,法国“凤凰马戏”主席兼法国“明日”世界马戏节主席,从事马戏事业已经45年,与中国做“生意”也已近20年,对于“中国杂技”在法国以至欧洲的影响最有发言权。他说,“中国杂技”在中法文化交往中有另外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北京马戏”,不管哪家中国杂技团来演出,法国观众认的,就是“北京马戏”这个品牌,就像Beijing Opera(京剧)一样有名。但是他强调:“京剧可远远不如北京马戏在法国有这么多粉丝!”

据阿兰介绍,法国人看马戏已有近230年历史,和英国等其他欧洲国家时间差不多。马戏在欧洲经历了一个从王宫贵族到寻常百姓的逐渐放下身段的过程,最早仅有高空、手技、马术等,后来发展到杂技、滑稽、驯兽等,于是从豪华剧场搬进马戏大篷,最终成为一种无分阶层、不论老少的全民娱乐。现在马戏已成为法国人生活的“必需品”,多数家庭都有这笔开销,大凡庆典、生日、宴请等,都能看到马戏演员的身手。圣诞新年前后,法国6000万人中至少有上千万人观看马戏,每年最火的时候,樊尚公园同时有三个马戏大篷在演出,市场之大,人心之深入,在各类演出中首屈一指。

阿兰·巴士里观点: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一种开放的好政策。走到西方首先要想到观众,要让演员和观众非常亲近,没有距离感。、

“走出去”以什么心态

——文化自信至关重要

在中国国内,不少人认为,杂技是一种低档次的“杂耍”,是墙里开花墙外香。确实,杂技在中国市场上并没有受到欧美那样的礼遇,这与杂技节目的老化陈旧有关,但也与国人对“杂技”的偏见有关。

法国的情况截然不同。阿兰先生自豪地说,法国从来把马戏与巴黎歌剧院这两个品牌同等看待,他自己曾获得以总统名誉颁发的国家荣誉勋章,他也是法国文化部和总理府的座上客,每年都受邀推荐节目。在法国,提起他的“凤凰马戏”无人不晓。他的结论是:所有艺术都只有优劣之分而没有贵贱之别。

杂技演员还向记者讲了一个在美国发生的故事。2010年重庆杂技团在田纳西州塞维维尔市大雾山宫殿剧院演出7个月200场,有一位60多岁的老先生几乎每天都穿正装来看演出,散场还到后台向演员一一祝贺,送花送酒,说“See you tomorrow”(明天见),剧场说他可以不买票了,而他非要自掏腰包,最终,他自费看了150场演出!

在摩纳哥这个富裕的欧洲小国,记者更加感受到欧洲人对马戏的亲近与崇尚。1974年创办的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是由摩纳哥王室三代亲自倡导和主办的国际性节日,与巴黎“明日”马戏比赛同为世界最高水准。

带队参赛的上海杂技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俞亦纲赛前就说“有信心拿奖”,果然,该团选送的两个节目在20个国家的29个节目中共同拿到一个“金小丑奖”(另一“金小丑奖”为德国“驯象与杂技”获得),记者眼见得好几位欧洲演出商迫不及待找到他洽谈下一步演出意向。俞亦纲说:“中国文化拿什么走出去?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要了解当地观众,要与他们产生共鸣。”

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本届蒙特卡洛国际杂技节评委边发吉在评价上海获奖节目时说:“中国杂技在国际上有独特地位,以集体节目和高难技艺见长,目前正在克服编排、结构等舞台理念方面的弱点,越来越符合国际艺术走向。”

边发吉观点: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文化,当代文明使一切文化都成为大众文化,不应人为划分高低贵贱。杂技现在创汇占我国所有表演艺术出口的80%,国际影响不言而喻。文化艺术是使一个国家飞得更高的翅膀,中国文化要自信地走出去,这是对国家形象最好的宣传。

“走出去”用什么方法

——民间方式更为灵活

通过民间方式直接走进演出市场,无疑是中国文化走进西方大众最便捷的途径。

话说一年多前,当阿兰先生来到重庆选节目时,《木兰传奇》的最初版本让他不停摇头,这位深谙市场人心的法国“大腕”没有掩饰心中的失望:故事平淡、剧情单薄、没有高潮、节奏松散,他知道这样的演出在法国是不会有人买票的。接下来他的团队为这台演出进行了“大手术”——增加旁白交代背景讲清中国故事,减掉冗长过渡内容凸显高难技巧,用巧用好变脸空竹等元素彰显中国文化。一个节目一个节目地掐时间,一件道具一件道具地取舍,一次一次地重新排练。

说起《木兰传奇》从2009年到2011年间进行的“脱胎换骨”的改造,重庆杂技艺术团团长王亚非、团长助理李杰、编导叶茂都十分佩服阿兰先生和他的团队。他们感触最深的是法方的“市场即观众”的视角。

而阿兰先生并不认为功劳全在于“凤凰马戏”,他说,《木兰传奇》的成功,是“北京马戏”与“凤凰马戏”两块牌子共同运作影响市场的结果。演出之前,法国媒体就坚信这两个品牌的结合将制作出“巴黎无与伦比的马戏演出”,30万张票先期就售出一半;演出之后,报纸电视更是好评如潮。

阿兰先生曾在10余年间与中国多个杂技团有过合作,官方民间形式都曾亲历。他向记者坦陈心迹:之所以这次能与重庆杂技团合作得这么顺手,制作出一台全新的节目,完全是基于双方一种非常直接方便的沟通与合作,重庆杂技团非常理解和配合他的商业和文化两者结合的理念,这成为双方的共同着眼点。他说,从商业上讲,法国对商业演出不但没有补贴,还有着严格的税收制度,每场演出必须支付中法两方全体人员的工资、演出费和保险,所以即使票房再好他也只能“稍赚”而不可能“大赚”,这就更加促使他“一切从观众也即从票房出发”;从文化上说,越多观众来看“北京马戏”,就使越多法国人了解中国文化,“这是我的激情所在”。

重庆杂技艺术团团长王亚非观点:西方的文化市场很规范,中国文化团体走出去,要了解他们的市场规律,适应对方才能融入社会,知己知彼,就能最直接地进入到最大的市场和最广的人群中,使商业与文化最大限度地融合起来。

“走出去”持何种身份

——变求生存为求发展

重庆艺术杂技团的《木兰传奇》是中国杂技剧第一次进入欧洲市场,合同从去年11月到今年4月,从在巴黎驻场演出到转战尼斯、里昂、图卢兹、日内瓦、布鲁塞尔等欧洲城市巡演,将以115场划上句号,打破了中国知名杂技团在此地创造的纪录。

在与重庆杂技艺术团演员的多次交谈中,得知中国的杂技团体早就习惯于长时间的演出了,连续好几个月在异国他乡演出一二百场,已是寻常之事。西方马戏市场尤以年底年初最为红火,问他们多少个春节没与家人团聚了,这些20岁上下的青年人说是“七八年”了,不免有些神伤。国内杂技演出市场不景气,演员没演出只能拿很少的工资,在国际上寻找舞台不失为一种出路。

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参与者和亲历者,演员们都有自己朴实的感受和期待:“过去杂技艺人在街头卖艺,现在我们代表中国在国外演出,走向主流社会,挺振奋人心的。”“国内不是没有杂技的市场,只是做得还不够好。”“杂技用肢体语言让外国人知道中国历史文化、了解中国艺术,观众起立鼓掌的时候,真是一种享受。”“现在国家最重视文化,今年重庆国际马戏城就要建成了。”“我们这个戏和我们团都在走上坡路,我们有信心。”

杂技演员希望:国内的杂技市场也能像西方国家一样开发好发展好,到那时,他们的根基不同处境不同,就不会以生存为主要目的走出国门,再代表中国文化走出去,应该走得更稳当、更洒脱、更自信!(单三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