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暑期义工比较中美教育体系
侨报实习记者吴昭文7月18日纽约报道:“这是我度过的最充实的暑假。”就读于Herbert H. Lehman高中的华裔学生郑翊平,谈到今年暑假在州众议员办公室做义工的经历很兴奋。她主要负责接待来访人员、处理文案、发布议员活动讯息。
“这是我第一次做义工,这些工作让我了解到民选官员的工作流程,增强了与人沟通的能力。每天接待前来求助的民众,让我更加了解社区,能尽一已之力服务社区,我很高兴。”郑翊平说她的很多同学暑期都去做义工,这对高中生申请大学也有帮助。
而此时的中国大陆高中毕业生,正在紧张地填报高考志愿。“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招生模式积弊已久,社会各界呼唤教育体制改革的声音越来越强。
今年5月,北京市一位高考监考老师说:“以人民大学附中、八一中学等几所市重点为中心,考生水平由市中心至周边京郊递减,足见教育资源分布多么不均。记得考试中有几个开放式问题,你做过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80%的答案都是后悔曾偷过父母的钱,拿来买自己想要的东西。你最有压力的时期是?所有学生的答案都是考试前最紧张、不堪重负。”
通过暑期义工比较中美教育体系
不久前在纽约双文学校的毕业典礼上,纽约大学理工学院教务总监张钟浚寄语毕业生:“读书的目的不仅是在考试中拿到高分,或是毕业后找到高薪工作,学生应该好学不怠、求知若渴。因为知识就像牛奶,如果不时常更新,就会坏掉。”毕业典礼上,毕业生们讲述各自克服困难、与朋友师长相互学习的丰富经历,强调的是也是性格塑造与个人成长。
同样参加了北京市口语监考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生高晶说:“我并不指责这些十七、八岁的孩子为何丝毫没有创意,给出的答案千篇一律,因为若是高三的我参加这样一场考试,我也会给出同样的答案--我们的高中生是几乎没有任何生活经验的,考试和分数几乎是他们生活的全部。我们怎么能指望每天过着如此机械重复生活的学生,给出哪怕是再个性化一点的答案?”
中国教育部去年7月发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意欲推出改良中国教育的整体方案,而近两年,在高校招生制度方面也出台了一些具体措施。例如高校自主招生模式、联考和北京大学的“校长实名推荐制”。
通过暑期义工比较中美教育体系
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教育的一位华裔硕士生说:“我硕士之前的教育都是在中国国内接受的,深知中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以及整齐划一的中学教育模式的诟病。教育部的这一动向似乎意味着中国在向美式教育学习,但联考于高考而言,实在换汤不换药,而‘校长联名推荐制实施的力度’还显得不够。这几项改革措施效果如何,仍留待观察。中国教育的体制之痛并非照搬哪种模式能够医治的。”
也就是在16日,一直力倡高等教育改革的大陆高校南方科技大学召开了首届理事会,追求教育“去行政化”的校长朱清时显得有些英雄气短。南科大理事会成员中有一半是厅局级以上官员,理事长由深圳市长许勤担任。对此,朱清时17日接受湖南卫视采访时说,这是中国现实下必要的选择,只有市长担任这个职位,学校的决策市政府才会同意,财政才能认账。
港科大创建校长吴家玮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从香港视角出发,说出了他对中国教改的建言。他表示,改革的关键是规划要清楚。程序、制度和规划最重要,“抛弃以长官意志为主导的公务员文化”乃是港科大建校的前提。而反观二十年前台湾由民间发起的教育改革,却并未从结构上改造台湾教育,学生压力有增无减。
通过暑期义工比较中美教育体系
其实美国也通过了NCLB(No Child Left Behind,不让一个孩子拉下)教育法案,该法案支持对各州学校进行评级,似乎又有向中国“靠拢”之嫌,引来各方争议。以西方经验改革中国教育,似乎并不对症;考量中国社会复杂的情势、辨证施治,也许才是正途。实现人才选拔和培养体制的改革,大陆似乎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