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棕榈权座上的十五位华人评委(1946-2011)_海外趣闻-查字典留学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您现在的位置: 留学网首页 >> 新闻 >> 海外趣闻 >> 金棕榈权座上的十五位华人评委(1946-2011)

金棕榈权座上的十五位华人评委(1946-2011)

发布时间:2011-05-27来源:查字典留学网

金棕榈权座上的十五位华人评委(1946-2011)

    倘若有人追问影节评委如何评判,他们永远会众口一词地告诉你:“这活儿可不好干呢!”都说评委不好当,更何况是在举世瞩目的顶级电影盛会戛纳国际电影节。不过比起呕心沥血多少载,带着作品战战兢兢来到戛纳的大导演们来说,手持生杀大权的评审团成员无疑潇洒得多,这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座上客不仅掌握着别人胜负成败的命运,本身也是全世界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当然了,想成为戛纳评委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首先得受邀来到戛纳小城混个脸熟不说,也得拿出点真才实学镇住这些法国人。正所谓“戛纳评委年年有,华人面孔特别多”,近年来黄色面孔在戛纳评委席上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下面提到的这些华语电影人,个个是百战成精,不是有着生猛无比的真功夫,就得拍得出洞悉人性的艺术片。他们不仅各有多部作品在戛纳接连创出佳绩,更是戛纳乃至法国人所热爱及崇拜的对象。尽管有些人至今还欠缺着一片有着19片分叶的金棕榈叶,午夜梦回难免在心中遗憾惋惜,但登上金棕榈权座手执话语权的辉煌经历,绝对足以弥补这点不快。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跻身于“金棕榈权座”上的华人评委—— 金棕榈权座上的十五位华人评委(1946-2011)1

    1997年第50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 评委迄今为止,巩俐仍保持着这个无人能破的纪录——她是参演影片入选戛纳竞赛单元次数最多的中国女演员:《菊豆》、《活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霸王别姬》、《刺秦》,一共五次,可惜的是,她每次都与戛纳影后失之交臂(不知道威尼斯影后桂冠是否可拿来聊以慰藉)。更重要的是,巩俐有一项再也无人能破的记录——第一个担任戛纳评委的华人。除此之外,在今天走在戛纳红毯上的中国内地女演员中,巩俐的外语也几乎是最好的,这个领头羊的位置恐怕暂时也无人能撼动。犹记得当年章子怡第一次在戛纳亮相时被人惊呼为“巩俐第二”,足可见巩俐在法国人眼中的江湖地位。 金棕榈权座上的十五位华人评委(1946-2011)2

欧洲三大电影节中,戛纳是巩俐最喜欢的,她的理由是来这里“很舒服”,有一种“工作结束后回家的感觉”。不过戛纳给巩俐最深的记忆,不是《霸王别姬》获得金棕榈,也不是《活着》获得评审团奖,而是后者获奖那天她爸爸去世,她没能赶回去,成为终身遗憾。这样的事情更容易让一个人从青涩快速走向成熟,后来的巩俐去了好莱坞,然后又回来,今天的她走上戛纳舞台时,身上穿的是纯白旗袍还是浓绿晚礼已不再重要,那种雍容洒脱的范儿是学不来的。

金棕榈权座上的十五位华人评委(1946-2011)3

    1998年第5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 评委说到中国电影人与戛纳之间的纠葛,陈凯歌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位曾斩获金棕榈大奖的导演,早在1988年,当时已凭借《黄土地》、《大阅兵》成名的陈凯歌就来到了戛纳,他的参赛作品是改编自阿城同名小说的《孩子王》,影片最终获得“教育贡献奖”,一个无足轻重的奖励没有使它获得广泛关注,但中国新锐的“第五代”导演从这里开始加快了进军戛纳的步伐。1991年,陈凯歌带着《边走边唱》再次杀入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诗意的风格让他备受赞赏,尽管电影最终一无所获,可此时已经没有人再怀疑陈凯歌有朝一日会在戛纳大放异彩,成功只是时间的问题。 金棕榈权座上的十五位华人评委(1946-2011)4

1993年,陈凯歌带着《霸王别姬》来到了第46届戛纳电影节,最终的结果众所周知,《霸王别姬》成为第一部荣获“金棕榈大奖”的影片,陈凯歌也在戛纳登上了个人电影生涯的巅峰。尽管1995年的《风月》在戛纳遭遇了如潮般的恶评,但法国人还是邀请了他们心中的大师作为1998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评委。大奖在手的陈凯歌有着其他人难以比拟的平和心态,恐怕也只有他有心情也有资格这样说——“千万别把电影节当作生活的全部,这里只是一个名利场,如此而已。” 金棕榈权座上的十五位华人评委(1946-2011)5

    2002年第5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 评委2005年第58届戛纳电影节

短片和电影基石单元评审团 主席

2000年,杨德昌凭借《一一》获得戛纳最佳导演,第二年他的名字就出现在评审团的名单上,可见法国人对这位他们刚刚发现的中国大师的器重。那一年有两部华语片入围主竞赛单元,侯孝贤的《千禧曼波之蔷薇的名字》和蔡明亮的《你那边几点》,当被问到会不会照顾自己的台湾老乡时,杨德昌回答:“会——理智一点。”后来那两部影片只得到“技术贡献奖”,侯大师更是气得没心情参加答谢会,拂袖而去。 金棕榈权座上的十五位华人评委(1946-2011)6

2005年,《一一》之后再没有新作品的杨德昌再次获邀出任短片单元的评审团主席,当时他对外许诺,希望两年后可以带着他的心血之作《追风》再来竞逐。两年后的6月29号,这位台湾电影的领军人物因病去世,人走灯灭,一切成空。巧的是,2005年戛纳的主竞赛单元评审团中有吴宇森,那年《青红》获得评审团奖,王小帅感谢的人却是杨德昌,个中缘由在于,正是后者“一直向大家推荐《青红》,间接影响了它的最后得奖。” 金棕榈权座上的十五位华人评委(1946-2011)7

    2002年第5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 评委杨紫琼第一次来戛纳是因为《卧虎藏龙》,很快就作了评委,再后来成为欧莱雅代言人后每年都会例行而来,“米歇尔杨”也因此成为法国人最熟悉的华语电影人之一。熟到什么程度?举例来说,2009年,著名的图片网站GETTY不认识舒淇,干脆就把图说写成了“Actress Michelle Yeoh”。 金棕榈权座上的十五位华人评委(1946-2011)8

杨紫琼担任戛纳评委那年,正是所谓的“电影大年”,主竞赛单元的参赛选手个个都不是善茬儿,用杨紫琼的话说,那年汇集了全世界“最顶的导演”(原谅她的国语吧,最顶级,你懂的):波兰斯基的《钢琴师》、阿基·考里斯马基的《没有过去的男人》、林权泽的《醉画仙》、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拳击情缘》、亚历山大·佩恩的《关于施密特》、大卫·柯南伯格的《蜘蛛梦魇》以及迈克尔·摩尔的《科伦拜恩的保龄》,当然,还有一镜到底的《俄罗斯方舟》和莫妮卡·贝鲁奇那部惊世骇俗的《不可撤消》……以演员身份作过评委后,杨紫琼也成为戛纳最活跃的华语影人,不论是杜琪峰新片的首映礼,还是“中国电影之夜”的开幕式,她那似乎永远不老的身姿总能成为耀眼的风景。

金棕榈权座上的十五位华人评委(1946-2011)9

    2003年第56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 评委

2000年,四位华语电影人在千禧年的戛纳掀起一场完美风暴,《卧虎藏龙》、《花样年华》、《一一》以及《鬼子来了》,让全世界看到了两岸三地的中国电影人小宇宙集体爆发起来是何等彪悍!最终,经过同场竞技之后,姜文的心水力作《鬼子来了》以一票之差惜败给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同样洞悉人性的影片《黑暗中的舞者》,摘得当年的“评审团大奖”。作为继《霸王别姬》后,中国电影人距离“金棕榈”最近的一次征战,《鬼子来了》的铩羽而归始终是个遗憾。 金棕榈权座上的十五位华人评委(1946-2011)10

三年后,姜文自己坐到了审判员的位子上,此时却不似彼时,盛况难再,风景寥寥。格斯·范桑特的《大象》勉强取得一点优势,而文森特·加洛的《棕兔》则雷倒了所有人,老冤家拉斯·冯特里尔的《狗镇》毁誉参半,难成大器,姜文赶上了动物成群的一年,回国后聊起来都悻悻的。时光流转,2010年姜文带着他的《让子弹飞》再次横穿戛纳之时,已经是一派豪气冲天,500万包机,金戈铁马,不可一世。回想当年,叹为观止的神作《鬼子来了》错失金棕榈,实在引为一憾。 金棕榈权座上的十五位华人评委(1946-2011)11

    2004年第57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 评委

徐克能当上戛纳电影节的话事人,完全要拜他的死忠粉丝昆汀·塔伦蒂诺所赐。昆汀是第57届戛纳主竞赛单元的评审团主席,他“以权谋私”,第一个就力荐组委会把徐老怪请来,以便有机会与自己的偶像在棕榈滩论剑。徐克来了,那年的片子也没让他失望,《华氏911》《老男孩》《攻壳机动队2:无罪》《摩托日记》,还有让张曼玉登顶影后的《清洁》。不过老怪就是老怪,在评审别人的同时,他仍保持着极大的清醒,针砭了华语电影的种种弊病,告诫同行戛纳的热闹跟亚洲电影的繁荣无关! 金棕榈权座上的十五位华人评委(1946-2011)12

    作为戛纳评委的香港导演徐克,在这里的交易会上也走在前列,他的《七剑》《女人不坏》《深海寻人》《铁三角》和《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先后来戛纳做发行推广,尤其是《通天帝国》三天之内被11个国家买走海外发行权,更成为业内人士研究的典型个案。2011年他的前任夫人施南生也被选入评审团,正所谓“散买卖不散交情”,这对曾经亲密无间的“夫妻档”又创造了一个佳话,而且这样的纪录别人恐怕很难望其项背。

金棕榈权座上的十五位华人评委(1946-2011)13

2005年第58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 评委

2005年的戛纳是让评审团感到郁闷的一届电影节,用评审团主席库斯图里卡的话说,他们的任务就是从一堆不咋地的片片里挑出一两个比较靠谱的,以对得起金棕榈的价值。吴宇森作为评审团的一员,多少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只不过他说得比较外交辞令,什么“水平比较平均,影片都很有代表性”之类的。他对后来获得评审团奖的《青红》给出的评语也是“各方面的元素比较平均”。

金棕榈权座上的十五位华人评委(1946-2011)14

这确实是乏善可陈的一年,尽管入围竞赛单元的华语片有三部(《青红》《最好的时光》《龙城岁月》),但因为文化差异问题,欧美评委们根本品尝不出影片的滋味。吴宇森在内部讨论时,花了很多力气给其他人讲解《龙城岁月》里的人物关系,因为不这样“他们根本就看不明白影片到底在讲什么”。不过吴宇森本人在戛纳电影节上也曾遇到贵人,他留下的一张杨步亭(时任中影集团董事长)的名片,帮助他在若干年后回到内地,完成了多年的夙愿,那部影片叫做《赤壁》。

金棕榈权座上的十五位华人评委(1946-2011)15

    2006年第59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 主席  早在成为戛纳电影节历史上第一位出任评审团主席的华人之前,王家卫就是戛纳最熟悉的中国人了。此前他的作品曾经四度获邀参展,1989年处女作《旺角卡门》在戛纳的“影评人周”上一鸣惊人;1997年以《春光乍泄》初次入围竞赛单元,即获得最佳导演奖;2000年再以《花样年华》为梁朝伟赢得影帝头衔并获得高等技术大奖(摄影);2004年《2046》再次入围竞赛单元,获得观众与影评人的好评,被赞之为“对时间本质的极致探索”。2001年,他还曾受邀出席电影节的“大师讲座”单元,与电影界新秀畅谈他的创作经验,反应热烈。能请到这位戛纳的老朋友出任话事人,电影节主席赞誉有加:“他的电影总是在一种浪漫的传统之下,藉由精雕细琢的画面来抒发怀旧气氛的情感,令人感动不已。”得知获此重任之后,王家卫兴奋之余更对外表示,他将和其他评审团成员一道,“分享由现代电影界最具才华的人创造的梦想。我们的目标是将我们的窗子开得尽可能地大一些。”

金棕榈权座上的十五位华人评委(1946-2011)16

他也确实没有食言,因为在第59届戛纳电影节的颁奖礼上,出现了破天荒的一幕:影帝颁给了《光荣之日》中的五位男演员,影后颁给了《回归》中的六位女演员,总共11人加冕了帝后的桂冠——窗户开得实在是很大!即便如此,王主席还忍不住抱怨本届电影节“好片太多,奖项太少”呢。一手制造了此番空前绝后的创举之后,第二年,王家卫的《蓝莓之夜》又在戛纳的60大寿上被选作开幕影片,他还参与了庆生短片集的拍摄,《花样年华》也登上了戛纳的官方海报。值得一提的是,担任评审团主席的那一年,王家卫同时被法国文化部授予“法兰西共和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而且据说这枚勋章已经苦苦等了他四年——法国人对“墨镜王”的待见真是非同小可。 金棕榈权座上的十五位华人评委(1946-2011)17

   2006年第59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 评委2009年第62届戛纳电影节短片和电影基石单元评审团 评委 今天,章子怡的风头已经超过了巩俐、张曼玉、杨紫琼等几位大姐大,成为戛纳电影节上最脸熟的中国贵客。说到章子怡的戛纳往事,基本上两个字可以概括,一个是忙,一个是累。忙是全世界观众看到的。每次来到戛纳,章子怡的身影就出现在很多影片的首映式、红毯秀和大小晚宴上,她忙着转场也忙着换衣服,有时也受些冷遇(比如《无耻混蛋》首映),但我们的当家花旦始终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累是她自己说的。2006年第一次担任主竞赛单元评委时,章子怡就叫苦说,评审每天要看两到三部电影,看前要准备,看时要做笔记,看完还要开会讨论,“看电影不再是享受,成为一种工作,而且是承受莫大责任的时候,辛苦不是外人能了解的。”

金棕榈权座上的十五位华人评委(1946-2011)18

当然,那时的章子怡就像《卧虎藏龙》里的玉娇龙一样年轻气盛,敢爱敢恨,用那年评审团主席王家卫的话说,在评审团开会讨论中,她“总是勇于表达自己对电影的看法,对于首次做国际影展评审,一点也不怯场”。2009年担任短片评审,章子怡早已轻车熟路,但依然本着铁肩担道义地态度把自己搞得压力很大。她对外坦言,由于参选者多为学生,因此“评审的决定可能会改变他们的命运”,一刻也不敢大意。或许正是如此自觉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让戛纳主办者觉得:嗯,这个小妮子,可交!因此,在担任戛纳电影节评审员一事上,章子怡将很有可能成为首位完成帽子戏法的中国电影人。

点击查看更多与《金棕榈权座上的十五位华人评委(1946-2011)》相关的文章>> 2010-12-24· 丹麦政府着手征收肥胖税 2010-12-21· 请乘丹麦公共汽车 开始爱情之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