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我如何不爱你 老外的七大中国情结_海外趣闻-查字典留学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您现在的位置: 留学网首页 >> 新闻 >> 海外趣闻 >> 叫我如何不爱你 老外的七大中国情结

叫我如何不爱你 老外的七大中国情结

发布时间:2011-03-11来源:查字典留学网

叫我如何不爱你 老外的七大中国情结

 叫我如何不爱你 老外的七大中国情结1

网上曾流传这样一个段子:“等咱强大了,全叫老外考中文四六级!文言文太简单,全用毛笔答题,……惹急了一人一把刀一个龟壳,刻甲骨文!……到了考听力的时候全都用歌,《双截棍》听两遍,《菊花台》只能听一遍……”

在很多人看来,这不过是被英语四六级考试搞昏头的调侃语录。然而,近两年能用《双截棍》《菊花台》和大家飙中文的外国人不在少数。大大方方站在中国选秀舞台上,一板一眼纯京剧范的老外更是大有人在。

老外“中国通”越来越多,来中国旅游、工作甚至定居的外国人也与日俱增,他们究竟爱上中国的什么?有什么理由让他们背起行囊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什么样的情结让他们对中国“一见钟情”?

情结之一 :中国功夫

叫我如何不爱你 老外的七大中国情结2

    前几天跟一位刚去美国留学不久的朋友聊天,问他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他回答,感觉美国人对中国太不了解,他留学的地方,那些“老美”还都停留在李小龙阶段,以为是个中国人就像李先生那样咿呀叫个不停逮谁打谁。他试图跟他们解释中国目前巨大的变化,但收效甚微。朋友抱怨,谁说美国人开化,一个个也“轴”得要命。

    大家都知道外国人喜欢中国功夫,我们也都以此为傲,却很少有人问为什么。实际这与李小龙先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因为他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唐山大兄》《精武门》,以及后来风靡世界的《猛龙过江》和《龙争虎斗》等影片大获成功,才在海外世界刮起了一股中国功夫风,包括李小龙本人在内的诸多武术家借此东风大力推广,才让中国功夫在全世界有了良好的口碑和声誉,为我们后来的中华儿女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详细

 叫我如何不爱你 老外的七大中国情结3

    一位古巴小选手在男子太极剑规定套路比赛中

叫我如何不爱你 老外的七大中国情结4

一位意大利选手在女子太极剑规定套路比赛中

叫我如何不爱你 老外的七大中国情结5

 一位外国选手在太极拳比赛后选购武术器械

有着“武术奥运会”美誉的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在湖北十堰举行,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武术爱好者在道教圣地武当山脚下各展奇功绝技。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外国选手,感受到他们的中国武术情结,体会到“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含义。

记者首先和丹麦人乔·埃施利曼攀谈起来。今年20岁的他习武7年,擅长棍术。“我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关于少林寺的影片时,就对武术产生了兴趣。学习武术,磨炼了我的意志。”他说。

在谈到将来的打算时,乔希米突然说起汉语。“我16岁开始学习汉语,特别喜欢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以后想当一名武术教练和翻译,促进丹中两国的文化交流。”

穿着一袭深色道袍的爱尔兰人布·凯利今年27岁,在都柏林习武7年。“武术在爱尔兰很受欢迎,我的老师来自香港,他有上百名学生。”这位爱尔兰年轻人的理想是开办一所属于自己的武术学校。为此,他千里迢迢来到武当山参加一个为期5年的培训班,学习道教文化和武当武术。他睁大眼睛说:“我的新老师是武当山上有名的袁师傅!”

记者在采访时,一个小学生模样的孩子手持长棍,在一旁模仿孙悟空的动作。他是来自美国的安·马格南。别看他才8岁,习武已5年。“武术看起来很酷!”他说。

记者了解到,这位美国小功夫迷已在中国、美国、墨西哥、加拿大等国家参加了40多场比赛,获得30多个第一名。安德烈的父亲也来到中国,送儿子去少林寺学习武术。父子俩将在中国待3年,而安德烈的母亲则留在美国。”

俄罗斯人尤·贝洛夫48岁,武龄32年。他说:“俄罗斯的各大城市都有武术学校,武术表演非常好看,习武还能学习中国哲学,使人全面受益。”

拉脱维亚的35岁选手金·特尔津什习武10年,这位中学体育老师告诉记者:“我练的是武当武术,这对我平时的教学工作和家庭生活都有帮助。”

来自南非的奥·劳厄今年24岁,是一名武术新手。他希望中国多举办国际武术比赛,多请外国人参加,多向国外派出优秀的教练,“这样更多的外国人就会关注和爱上武术”。 >>>详细

情结之二:汉语

叫我如何不爱你 老外的七大中国情结6

Hello,各位,“马爱雷”这个名字如何?给俺出个主意

当我们把看《老友记》,听BBC,背诵《I had a dream》当做学英文的捷径时,老外们学中文时又会看什么、听什么、背什么?除了学校里正规的《汉语教程》,他们有哪些“课外教材”?近日,记者采访了几位留学生,他们是北京交通大学留学生汉语之星大赛的冠亚军。看看他们学习中文都用了哪些独门秘籍。

预备教材

《奋斗》+QQ

越南女孩武式玄绒本科期间在越南学习中文专业,课余时间,她把《奋斗》和《我的青春谁做主》一集不落地看完了。去年8月,她初次来到北京,已经一点也不感觉陌生。她知道出租车是什么样子(越南出租车颜色不同),也会说几句正宗的北京话。“北京人表示同意不说行,说成。不说一起走,说一块儿走。”最让她兴奋的是看到了798和心碎乌托邦LOFT,“跟电视剧里一样!”另外,她还爆料,《还珠格格》和《西游记》在越南也很火,尽管它们讲述的是中国古代发生的故事,但丝毫不影响越南人看这两出戏学中文的热情。小武还有边查字典边聊QQ的习惯,用这种方法,她中文进步神速。

听力教材

《新闻联播》+电影

来自乌拉圭的马利安告诉记者,他和其他留学生选择听《新闻联播》练耳朵,尽管播音员的语速对于他们来说稍显快,但标准的发音让他们羡慕得不得了。如今,留学生的耳朵灵敏异常,有些说方言的中国学生讲不好普通话,n、l不分,r、y不分,这几位留学生时不时还上前给中国人纠正发音呢。颇有喜剧感的马丁来自喀麦隆,他告诉记者,看电影、看电视也是他练习听力的法宝,“只要看到赵本山和李金斗,我就不换台了。”尽管没有外文字幕,但是影音结合的展现方式使情节变得简单。记者和他闲聊得知,这位喜爱说相声的留学生欣赏电影的标准和中国人大相径庭,“《孔子》我看了好几遍,《黄金甲》拍得太好了!”马丁闭起眼睛,一副叹为观止的陶醉相儿。 >>>详细 

老外那些可爱又搞笑的中文名字

叫我如何不爱你 老外的七大中国情结7

大山,应该是最出名的有中文名字的外国人

很多时髦的年轻人,都有英文名字,特别是那些在外企工作的白领,更是绞尽脑汁为自己想一个好听又好记的英文名。其实很多外国人也是一样,“崇洋媚外”喜欢中文名字。

随着中国在国际上亮相的次数越来越多,中文在国外也越来越受欢迎。很多老外都开始学起中文来,这在我前面两篇博文:美国人活学活用中国文化的趣事 以及遭遇老外能听懂中文的那些尴尬里就谈到过。

老外学中文,往往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取一个中文名。

外国人的取中文名字,还有一些笑话:有个荷兰人名叫Kenzo Oijevaar,他请中国朋友帮他取中文名,结果别人给他取名为“熬夜娃儿·啃粥”,他还乐呵呵地选择了后面这个,大概这位仁兄很喜欢熬夜喝粥吧,要不然也不会喜欢这么个名字。哈哈,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叫“熬夜娃儿·啃粥”的老外,如果真有,说出来还不笑破人肚皮,到时候连喝粥也会漏。

还听说过,有一个美籍西班牙人Roberto取了一个“萝卜头”的名号。只是西班牙人都很健壮,估计怎么看都不像《江姐》中那个“小萝卜头”。

(一)老美律师不好意思用“雷锋”这个名字

关于给外国朋友取中文名字,我可是有点经验:

在纽约,好朋友的男朋友是意大利人,很会讲中文,我们一起,给他取了一个精彩的中文名字叫“富贵”,他本人和我们都为这个名字而自豪,牛人。

一个年轻高大的美国人,我就给他取名:“高虎”,跟我姓,朋友们说:“那不成了高娓娓的弟弟?”,害得我好像有责任感,在中国时,我还挺照顾他的,真是把他当弟弟了。那以后,就不敢再把谁跟我姓了,免得麻烦。

一英国到成都教书的老师:“龙俊杰”,龙已经不错了,还是龙中的俊杰,更是了不起。

在美国,一老美律师与中国以及生活在这里的华人都有一定的业务上的往来,他说一直想有一个中文名字,最好是现成的,比较有影响的中文名,我们一伙中国朋友都说:“雷锋”,这个名字在中国那是家喻户晓,如雷贯耳。他觉得很好,听起来又响亮又好记。但在我给他介绍了雷锋的故事以后,他说:“雷锋做好人好事都不留名,更谈不上收费,我做律师,不收费又不行,我还是别叫雷锋算了,不要坏了雷锋的英名。”

我想想倒也是,于是我又给他讲了诸葛亮的故事,他觉得好,于是,他决定自己的中文名字就叫诸葛亮。我本来想给他取名叫“包公”,哈哈,但后来想想还是算了,如果他是法官叫那个名字还比较适合。

后来,美国“诸葛亮”愿意做“活雷锋”,当刚开始起诉CNN的海明律师撤退后准备免费帮我们起诉CNN,让我们几个朋友都很感动,后来地震了,我回中国到地震灾区采访,后来虽然CNN总裁出来道歉了,我们依然感谢那位“洋雷锋”,看来,取什么样的名字很重要哦,名如其人...... >>>>详细

情结之三:《孙子兵法》

叫我如何不爱你 老外的七大中国情结8 

悉尼一家书店里,在一摞摞外文书刊中,一本红色烫金字中文的《孙子兵法》非常吸引眼球,书名译为《TheArtofWar》(作战的艺术)。

奇妙的是,《孙子兵法》作为书店的热销品,竟然摆放在了一堆商业书籍之中,左邻右舍都是商业奇才的著作,以及《经济大萧条》等。这让我亲眼见证了《孙子兵法》在知识经济时代,被“知本家”们热捧的现象。参与现代经济竞争,同样需要“TheArtofWar”,“知己知彼”、“以迂为直”、“趋利避害”、“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字字千钧。 >>>详细

“老外”逛京城爱买中国书

情结之四:筷子与美食

叫我如何不爱你 老外的七大中国情结9

        使用筷子对中国人来说几乎是本能,可对外国人来说就是“技能”。国人从来也没想过把筷子当成一种“先进工具”,而上升到一种理论高度去使用。然而,在美国却能把使用筷子弄成一个“说明书”,让食客在吃中餐的同时,还能充分体会到里面的“中国文化”。

叫我如何不爱你 老外的七大中国情结10

    不久前,我在美国的里士满市中心吃中餐,看到筷子是用一个红色的小纸袋套着的,上面很郑重其事地画着示意图。其实在国外,很多中餐馆里都能看到带着“说明书”的筷子。

让我们仔细看看“说明”的内容,使用筷子要分成三步走:第一步,下面的这根为A,筷子A起到支撑作用,并不移动,把这根筷子放到中指和无名指之间(说明就是这样写的,我也不知道对不对)。第二步:上面的这根为B,将B放在中指和食指之间,并用大拇指固定住。第三部:开启筷子的尖部,并试着将食物取出。

不知哪个国人会这样看说明去使用筷子,“老外”可是真有看的,还照着“说明”去比划,等着夹起东西后,就会兴奋地大叫。有时还能碰到“洋人”在我面前“显摆”——我会用筷子了!

“筷子说明书”估计是“老外”整出来的东西,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写不出来,也想不出这“博大精深”的东西。 >>>详细

叫我如何不爱你 老外的七大中国情结11

[资料图]宫保鸡丁:外国人最爱的中国菜之一

情结之五:毛主席

叫我如何不爱你 老外的七大中国情结12

    一位前来北京观看奥运会的外国游客手持毛主席语录在天安门前留影。中新社发 王东明 摄

叫我如何不爱你 老外的七大中国情结13    

    一外国游客在毛主席像下认真拍摄天安门。当天,北京晴空万里,天安门广场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游玩。中新社发 王东明 摄

一个来自美国纽约的年轻帅小伙,能用标准的中文演唱《东方红》、《我的中国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解放军军歌》等革命歌曲,他自称“红老外”。最近一段时间,“红老外”的演唱视频在国内几家视频网站上热播。仅6月15日在优酷网上,“红老外”的一首《我的中国心》,点击量就接近10万次。目前他一共翻唱了6首革命歌曲,演唱时,他一般仅穿一件小背心,或者干脆赤裸上身,在视频介绍中,他自称是“无产阶级”,所以“无衣可穿”。“红老外”唱歌时的表情显得雄赳赳气昂昂的。

在唱《我的中国心》时,他赤膊上阵,嗓音深沉,表情沉重,身后的白墙上贴着毛泽东的照片。唱到“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一句时,他双手捂在胸前,面露虔诚神色。

为了和中国同志(“红老外”称中国人为“同志”)联系,他还在雅虎网站上开设了中文博客,他在网上信息里写着:红老外,身高186至190厘米,本科学历,单身。

为了让中国网友更方便地看到他,“红老外”又于2008年年初,将博客搬至新浪网,这次他贴出了自己的照片:头戴缀有红五星的绿军帽。另外,他还将北京奥运会标志作为背景画面。“红老外”博客中的文章用词地道,读来通顺,很少见到错别字。他时常对与中国相关的国际大事发表评论,对于中国四川特大地震,他写道:“他们的每个故事都让人感动……我最新的视频是献给解放军的,(为他们)唱一首歌,因为现在他们的帮助很(有)决定性。” >>>详细

情结之六:针灸

叫我如何不爱你 老外的七大中国情结14

一名外国留学生在上中医实践课

“没想到来学中医的外国人那么多,我接待留学生团的课程都已经安排到明年了!”中国中医科学院的李医生这样感叹道。从今年过完年李医生就一直没闲过,“来中国学中医的外国留学生团一拨接着一拨,刚送走了墨西哥团和德国团,现在又来了巴西团,紧接着还有好几个外国团,真是连喘口气的机会都没有啊。”

李医生说,最近一两年来中国学中医的外国人特别多,她已接待了来自30多个国家的“中医学生团”了。留学生团主要来自欧美、中东、韩国等国家,而且越是发达国家留学生团就越多。但现在像摩尔多瓦等一些小国的留学生也加入了来华学中医的队伍。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学院对外培训办公室主任马良宵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其实上世纪50年代就有外国留学生开始到中国学中医,但当时是公费学习,一年也就几个学生。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外国留学生到中国学习中医的人数明显增加,每年人数有100多人,而从2000年到2005年,每年达到了200多人。今年的人数比去年还要高出一倍,达到了400人左右。他们除了学习针灸还学习中医药、推拿、拔火罐等。

美国医生建议术后中医调理

今年2月底,江苏省中医院的医生接到了一个来自美国的越洋电话,一位移居美国多年的张先生打电话说,他被检查出患有胃癌,需要进行手术切除部分病变的胃,手术将在美国进行。“我的美国医生建议,手术后最好能结合中医的方法进行调理,他说中医在术后起的作用比西医大得多。”

一位留学生正在课堂上学习中医拔罐 张先生手术后的第二天,家人用数码相机拍了一张他的照片发了过来,江苏省中医院的专家根据他的情况和各项指标给他开了中医方子,然后张先生的家人在美国拿药。“在美国什么中药都可以买到”,张先生的家人说。这样的电子邮件过两天就会往复一次,医生说目前张先生恢复得很好。

学中医的经历有助于晋升

“中医很奇妙,小小的一根银针,居然能治好那么多疑难杂症,如果不是亲眼看到,真的让我很难相信。”身材魁梧的乌多是德国的一名医生,他是来中国专门学针灸的。

来自英国的小伙子埃克曼对中医的迷恋程度令人吃惊,记者见到他时,他正目不转睛地看医生给病人扎针。面对记者“为什么要学中医”的提问,他居然像个老中医一样嘴里念道:“西医治表,中医治本,骨头断了找西医接一下,但一些慢性病还得靠中医。”他向记者介绍说,现在中医在英国变得越来越流行了,人们都知道当一些疼痛西医没法解决时,扎针可以缓解疼痛。

埃克曼在英国的针灸学习班学了三年,但他觉得自己的临床经验很不足,于是选择来到中国进修。“你知不知道,在英国有3000个中医门诊,在美国有100多个中医学校,中医在国外比在中国还流行。”埃克曼在北京呆了已经一年多了,他现在学会了针灸、推拿、搭脉,知道了各个穴位的准确位置。“我的目标很明确,等学好了,就回英国开个针灸诊所。”埃克曼自信地笑着说。

记者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遇到了一个来华学中医的印尼团,他们说学习针灸不到中国,不算真正中医“传人”,毕竟中国才是中医的发祥地。他们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说,在印尼中医十分受欢迎,中医诊所随处可见,很多人自费来华学习针灸,希望回国后在医术上进一步提高。在印尼很多人认可中国学习针灸的经历,因此在工作上会有更多机会得到提升。 >>>详细

情结之七:京剧

叫我如何不爱你 老外的七大中国情结15

叫我如何不爱你 老外的七大中国情结16

美女老外唱京剧迎世博 [资料图片]

与在国内遭受的冷遇形成反差的是,京剧在国外演出总是备受推崇。在中国的不少外国人,也对包括京剧在内的中国传统艺术钟爱有加。人们不禁要问,难道优秀的传统文化自己不懂得欣赏,反而要“老外”来捧这个场吗?

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评委、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孙毓敏曾多次带团赴欧洲演出,她向记者讲述了在法国的一次经历。

孙毓敏说:“演出结束,演员卸完妆、收拾完东西走出来,才发现法国观众还站在剧场,许多人围上来喊‘谢谢’,还有法国小孩在大厅里模仿武生翻跟头。团里一位小演员说,‘我在法国感觉自己像一个明星,在国内感觉不到’。”

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的张伟,每月都要参加公司的集体活动,包括去天桥听相声、进戏园子看戏等。她告诉记者:“以前我没进过戏院,因为参加公司的集体活动和外国同事观赏,才知道我们的‘国粹’原来这么美,顿时觉得特别自豪。”

梅葆玖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说:“京剧在国内、国外完全两样,真是‘墙里开花墙外香’!我们的京剧被提到与歌剧、芭蕾舞相当的地位。外国朋友到中国看电视,问为什么京剧节目那么少?京剧扬名国际,难道你们中国人自己不看吗?”

宁夏京剧团团长阎凤亮说,面对我国古老珍贵的民族文化艺术,我们是不是应该多一点了解、多一点尊重? >>>详细

揭秘:老外最爱问中国人的十大问题

叫我如何不爱你 老外的七大中国情结17

1。哪个是姓,哪个是名?

对我们中国人而言,姓在前名在后,很符合逻辑。而西方人则不然,要先说名字,然后再说姓。所以外国人见了中国人的名字,不知所以然,往往要问:那个是姓,那个是名?回答当然是:我的前面的名字是姓,后面的名字是名字。别看这么简单,用英语说就罗嗦了,老外总是弄混。所以现在好多中国人出国后自报家名时干脆把姓名颠倒。

2。你不高兴吗?

记得那次去法国,在戴高乐机场有法国朋友来接,张牙舞爪,连亲带吻,夸张的动作好像几辈子没见面。同时来接机的还有在巴黎的中国同学,老乡遇老乡,虽然是两眼泪汪汪,但仅仅是握握手而已,脸上却平静如水。这令老外大为不解:难道你们不高兴吗?怎么跟外国人解释呢?中国人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主要指心情的愉悦,而不是嘻嘻哈哈的外在表现。当然,凡事总有个例外。我的一位中国朋友爱说爱笑,表情发达,虽然也是黑眼睛、黑头发和黄皮肤,但是总是有洋人打听她是美国还是拉美哪个国家的人?

3。你最惊讶的事情是什么?

到了西方,刚结识的外国同事、朋友或老师最喜欢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你到了我们国家,最令你震惊和奇怪的事情是什么?”如果我们要以诚实的态度去回答这个问题的话,那答案应该是:这里的一切和我的想象差不多。原因很简单,今天的中国人通过报刊、电视、电影、因特网等媒介对西方的政治、文化、生活有翔实的了解,来到国外,除了一时语言还有所不适应以外,真的怎么也体会不到Culture Shock(“文化震撼”)。许多外国朋友对这个答案自然很不过瘾。以他们对中国的了解,觉得你们来自“黄土地”上那个至今还“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穷乡僻壤,乍一到我们这灯红酒绿的发达世界一定觉得头晕目眩,有很多感触吧!

4。你有没有“关系”?

中文“关系”(guanxi)一词已经成为打入西方语汇的少数中文词之一。有一次我在一家出口公司申请职位,公司人事主管以神秘的口吻问我:“在中国有没有‘关系’?”实际上,西方人与中国人一样讲究关系。我的一位美国朋友告诉我,美国人从小学起就知道“KISSING-UP”,类似于中文的“溜须拍马”,专门用来取悦老师拉关系,以“提高”课程分数。有一次,一位美籍华人试图说服我中国人所说的“关系”和美国人心目中的“关系”还是不一样。他举了个例子:假设比尔?盖茨介绍一个年轻人到另一家电脑公司去工作,如果这是家美国公司,那么那美国老板会想盖茨介绍来的人,素质一定不错,留下;如果这是家中国公司,中国老板会想这可是盖茨介绍来的人,我不雇用他岂不是太不给人家面子了吗?

老外看中国:打死都想不明白的中国怪事

叫我如何不爱你 老外的七大中国情结18

    1.枕头里塞满了麦子或玉米壳。(编者注:可能指荞麦皮)

2.一张床板就是床了(人就睡在床板和被子之间)。

3.清早起床,得把被子叠起来放在床的另一头。

4.玉米棒子被当作快餐在街头叫卖。你甚至可以买到有棒棒糖和冰淇淋味儿的玉米。

5.在申请银行账户时,我得在“教师或医生”这个选项中打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