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临近,关于高考和留学的话题再次成为大家热点。近年来,“港校热”似乎一直是个不变的话题,不过,细细观察,“港校热”的背后其实也有变化悄然发生。不仅内地生选择香港高校的理由在变,两地看待“港校热”的视角也在变。
为什么是港大?
2003年,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2006年,招生范围增加到20个省市。有资料显示,之后的两年时间,北大、清华招收状元的比例下降了22%。据之前香港媒体报道,香港高校至今已从内地名校手中“抢”走超过50名高考状元。
在海峡对岸的台湾,香港高校的号召力也分毫不差。3月间,在台北举办的大学博览会上,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5所香港高校联合参展。香港大学今年计划招收30位台湾学生,结果第一天就有250人参加了面试。
选择赴港念书,“名校”的吸引力显然是重要原因。香港高校名声远播,内地学生、台湾学生的选择也是一面镜子。世界权威高等教育咨询机构QS最新公布按学科计算的“2013年世界大学排名榜”,香港大学及香港科技大学进入全球前十,排名在亚洲区是佼佼者。而此前,由QS发布的世界大学综合排名中,香港大学多次蝉联亚洲第一。
跻身世界一流的香港高校中,既有港大这样的百年名校,也有香港科技大学这样1991年才成立的年轻学府。内地生选择香港高校的理由也很多样,很多选择到香港求学的学生表示,看重的是香港高校的国际化程度,以及能够切身体验香港多元文化和核心价值,另外,丰厚的奖学金以及就业前景也是他们最终做出选择的重要原因。
流动,不是流失
香港经济的腾飞助力香港高等教育的发展,而高等教育输出的科技和人才无疑又成了香港经济持续发展的长久动力。
曾经有港府专管教育官员指出,高等教育是吸引内地人才的重要一环。为此,港府采取了更灵活的非本地生比例限额政策,不断扩大非本地生的招收比例,香港各高校将这些名额中的绝大多数给了内地生。以香港大学为例,非本地生约占25%,25%里有10%是内地生。同时,港府各部门也从政策上给予内地生在港学习乃至就业的优惠。
2008年特区政府落实“教育枢纽”政策,放宽内地毕业生无条件留港一年,如果在港持续停留7年,便可获香港永久居民资格。此后“港漂”蔚然成风。香港大学2011年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的内地生毕业后选择留港发展。
港府吸引内地人才的优惠政策使得港校招生如虎添翼。然而,香港高校魅力有增无减,也曾引发担忧。有声音传出:会不会引起内地人才的流失?
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指出,人才不是流失,是流动。人才的流动及其影响是双向的,内地学生赴港求学成为潮流的同时,越来越多的香港学生也选择到内地求学。数量增加,心态也在变。如果说最初到内地就读只是低成本选择,随着内地经济高速发展,不少港生已视内地求学为熟悉国情、结交人脉的好渠道。他们当中,已经有不少人成功落地生根。
两地融合是大背景
据香港媒体报道,“2003年港府人口政策报告书”中就提及:内地人才在内地有人脉关系,熟悉内地市场、消费意向和业务运作情况,他们来港工作肯定有助于开拓内地庞大的市场。香港必须更灵活地吸纳内地专才。香港高校侧身内地、内地学生热捧香港高校,其背后是两地融合互动加深与深化的大背景。
事实上,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也经历了一个从反映冷淡到爆棚的过程。因为之前两地互动少,内地学生和家长对香港高校都知之甚少。香港与内地间人才的流动,为两地了解彼此的一扇窗。香港高校魅力依然,两地舆论都有了更多理性的声音。
香港高校扩大内地招生,考生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们在“一考定终身”中多了一个全新的选择。不过,有香港媒体也指出,内地学生大多非常出色,勤奋刻苦,对香港人来说,也是一种正向激励。现在,越来越多的港人认识到这一点,而非曾经更多地关注“内地人是不是占用了教育资源和工作机会”。
尖子生选择香港高校,内地学者也撰文表示,会促使内地高校思考,什么是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香港高校魅力不减,不仅可以引发内地对完善高考制度的思考,也会促进两地高校间的交流与借鉴。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建设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内地大学亟待走出“重大楼轻大师”的误区。而香港在院校管理、办学模式以及人才方面有优势,正好协助内地院校“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