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知道,没有归国留学生的参与,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这是不争的事实;留学成为寻常人家寻常事,更是巨大的社会进步;有人出去留学,也有人进来留学,正常得不能再正常……
刚结束的英国中学校长访华团阵容,堪称历年之最——15所英国中学校长巡回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在内的6大城市,提供英国留学咨询服务。其中,幼儿园也已经开始有中国留学生的身影让人感慨。留学不断低龄化,自然就会低到幼儿园这个极限;引发的讨论也不出意外,既有惊诧的,也有淡然的,更有此时此刻还能自我安慰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原本就让人莫衷一是的留学低龄化,自然见仁见智了。
但留学成潮,而且日趋低龄化,低龄到了幼儿,这就有不同寻常的地方了,不能再等闲视之。除非举家移民,真无法想象,一个读幼儿园的孩子出国留学,会给一个家庭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如果父母不陪读,这孩子就失去了最不可或缺的母爱、父爱,就算学到了最厚实的学识,也会成为最可怕的情感畸形人;如果母亲随孩子出国陪读,父亲留在国内发展事业,则会出现最容易导致情感危机的夫妻分居,家庭有可能毁于一旦;如果父母一起陪读,就算有前辈的家产作支撑,牺牲了父母两个人的前途,来换取儿女一个人的前途,怎么算也划不来。如此抉择,除了无奈,剩下的恐怕还是无奈。
无奈的理由,更大的一方面,或许是对国内现行教育的失望?当然,有人说中西方教育各有优劣,这一点也没错,但等于什么都没说,无论跟哪儿的教育比,无论跟何时的教育比,都能比得出优劣。只是照这样的比法,优是否还该比出多少,劣是否还该分出轻重呢?所有对现行教育有点基本认识的人都知道:减负减了十五年,负担没有减轻,反而有加重趋势;没有远大志向,没有博大胸襟,没有高尚情趣,没有拼搏毅力,成为越来越多学生的通病;半个多世纪没有培养出一个大师级人物,在国内接受完基础教育就算出国也很难成为拔尖人才,特别是沉痛的“钱学森之问”,一直是教育难以直面的尴尬……不管是否承认,事实确实如此。
上个世纪80年代我有了女儿,以为到她高考时,就该不一样,结果,一点没变;本世纪初我有了外甥女,以为到她高考时,总该不一样,现在她读高一了,感觉还是没有多大变化。等到什么时候会有希望,谁也说不准。于是,脚的选择,就成为许多人眼中的明智选择,留学也就不出意外地日渐低龄化。
幼儿留学,是对国内现行教育的失望吗?说到底,教育还是一个市场。减负减了十五年,负担没有减轻,反而有加重趋势,即使考上了好大学,出来的表现也并不如意,对于幼儿留学,不少人也是持淡然态度的。既然在国内教育得不到满足,那么到国外或许还能给孩子更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