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大学生倾向校内寻伴侣_旅游景点-查字典留学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您现在的位置: 留学网首页 >> 旅游 >> 旅游景点 >> 德国大学生倾向校内寻伴侣

德国大学生倾向校内寻伴侣

发布时间:2015-11-29来源:查字典留学网

当第一次听到安娜哈勒尔(Anna Haller)和马库斯瓦尔德胡贝尔(Markus Waldhuber)的恋爱史时,你可能会认为他们是偶然相识,和很多校园爱情开始时一样抑或是两人有共同的朋友,抑或是在餐馆前抽烟小憩时不经意的一次对话实际上,安娜和马库斯相识在一堂大学化学实习课上。在很多人看来,这样的相识,以及后来相知相爱是件浪漫而温馨的事。然而,当越来越多对情侣在同一地点以同一方式、同一身份他是实习课辅导员,她是学生,两人都是自然科学研究者相识时,人们不禁质疑,世界上怎么会有那么多偶然呢?是谁在给他们牵线搭桥呢?

马库斯今年30岁,是一位生物化学家,女友安娜比他小两岁,是生物相关学科的学生。在慕尼黑大学的化学实习课上,马库斯是安娜的指导老师。在实验室研究蛋白质折叠时他们相识,他笑时露出的牙缝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慢慢地,他开始频繁出现在她站的地方,于是开始招人嘲笑。在实习课结束的晚会上他们感情有了很大进展,两人在学校管理处外的台阶上聊了一整夜。半年之后,在同样的地方,他向她求婚了。

马库斯说:我一直很想辅导生物学的女生,因为据说她们很漂亮。说完他微微一笑。他的很多同事却觉得辅导员的工作很烦人,他们表示,担任辅导员的一周是在满是错误和问题的幼儿园工作,他们自己的论文已经够烦人了,不想再自找麻烦。但是,大多说这个话的人都有了男朋友或女朋友,而剩下的那些人却在争抢当辅导员的机会。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大家都明白那里会发生什么事情,辅导员们和女学生们也都积极参与,乐此不疲。

大学里的恋情不一定都是偶然发生的。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这样一些专供寻找伴侣成就姻缘的地方,这些地方要么是自己经过多年的发展慢慢形成的,要么是人为构建的例如,慕尼黑大学的图书管理学系和经济信息学专业的学生正在组织一次联谊,后者男生比例达到90%,而前者女生比例也达到90%。这次联谊归功于分别来自这两个专业的一对男女,他们住在一间合租的房子里,某次在厨房聊天时,他们发现自己所在的两个专业的性别比例正好互补,于是有了这次联谊。另外,在莱比锡大学,信息学的男生们也在和文化科学的女孩们一起聚会。

交朋友、谈恋爱是大学时代除了认识自我、脱离父母独立外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联邦统计局2008年的最新数据显示,在德国共有63.2万对受过高等教育的夫妻,有一半已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德国人选择具有相同教育背景的他或她作为自己的伴侣。虽然这听起来很少,但是这一比例包含了各年龄段所有已婚夫妇,特别是考虑到过去女生的比例少于50%、男士总爱找比自己学历低的女士来做自己伴侣的情况。随着女大学生人数的增多,双方都受过高等教育的夫妻也越来越多。

社会学家海因里希贝斯特(Heinrich Best)指出,大学生在校园里寻找配偶将产生一些社会问题,这些社会精英们将自己与社会其它阶层隔离,在自己的圈子里寻找伴侣,然后养育的大学生孩子仍然与大学生结合,如此循环下去,贝斯特将这种现象定义为社会封闭进程(soziale Schlieungsprozesse),大学生夫妻越多,这种社会封闭进程就越快。贝斯特说:这种现象会阻碍社会进步。

然而,所谓的社会进程对每个人来说不过是每天经历的一些日常事物。大学生间的恋情很稳定,正如马库斯所说:能找到一个可以理解我工作的妻子我很知足了。求婚成功后三天,他就飞往洛杉矶去完成他的博士论文了,安娜紧随其后也去了。她研究大脑,而他辅导她,擦出火花,相恋,最后结为夫妻很平凡、很常见的爱情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