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大学生普遍都有一种偏见:已经成人却仍然和父母同住的人,一定是懒惰,不成熟,吝啬的人。然而五个学生对此却有不同意见,他们讲述了自己和家人同住的故事。
“我们当然可以搬出去,但学校离家真的很近。在午休的一个小时内我完全可以回家一趟,享受妈妈亲手做的饭菜。这就是我们秘密的奢侈生活。”
德国大学生网上社区“StudiVZ”有一个的圈子的名字很特别:“对,真见鬼,我还和父母住在一起。”该圈子的35787名成员都是跟父母住在一起的大学生。有些人从来都没有搬出父母的房子,有些人曾经出去住,但又回来了。有些是因为与合租者产生了纠纷??或者干脆就是觉得呆在妈妈身边最舒服。
事实上,其它国家的类似情况很普遍。在意大利和西班牙,很多年轻人会一直住在家里,直到结婚为止。一些亚洲女孩,即使毕业后赚的钱比父母还多,也不愿意从家里搬出去。法国的电影《恋家鬼唐吉》(Tanguy - der Nesthocker)就讲述了一个恋家青年的故事:一个28岁的大学生总赖在母亲家,这让他有点神经质的母亲备受煎熬。
在德国进行的社会调查显示,有1/4的大学生是和父母一起住的。尽管如此,跟妈妈一起住的人还是被视为异类。
这些人究竟是怎么样的呢?他们真的是不自信,懒惰,吝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吗?5个和家人住在一起的学生的做出了他们的回答。
玛丽亚(Maria),22岁,在慕尼黑科技大学(TU München)学医,现在是第七个学期。她和父母一起住在慕尼黑的施塔恩贝格(Starnberg),自己单住一层,和父母共用厨房。
“我为了能在家住,特意选择在慕尼黑的大学,我的父母也觉得这样不错。我至今也不为这个选择后悔。这也是因为我跟父母关系很好,他们不会约束我。另外在家住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我不用去买东西,洗衣服,做饭。所以我有很多时间可以学习。当然,在学习休息的时候我也会去厨房和妈妈聊天,或者喝喝咖啡什么的。但是上学的路程要花一个小时,所以我也在考虑搬出去。虽然爸爸妈妈说我可以在家住到30岁,但是我肯定不会住那么久,我现在已经在计划和两个朋友一起合住了。”
霍尔格(Holger),23岁,和父母一起住在法兰克福的拜得威贝尔(Bad Vilbel),专业是企业经济学(BWL),已经学到了第三个学期。他去学校只要15分钟。
“我选择在家附近上大学有2个原因:一是法兰克福大学的经济系很好,另一个原因就是我的朋友圈子在这里。我曾经多次从家搬出去,所以我也知道,建立一个新的朋友圈子有多难。我并不是恋家,这就是我的生活方式。我觉得和父母住在一起确实会让人不自信,感觉好像中学生一样。但回过头来想,让我在别的地方租个房子,而空着家里的房间实在是一件很愚蠢的事。”
尼娜(Nina),26岁,学校离家有20公里,和父母住在一起。她不愿意公开自己的资料,因为她曾经为此遭到别人的嘲笑。
“当我跟新认识的人说,我快27岁了还跟家人住在一起,他们就会嘲笑我。最开始我还试图解释一下,但现在我完全放弃了。很多人对于和家人同住的大学生有偏见,认为他们是贪图舒适,害怕搬出去。我住在家里,是因为我能有自己的房间,到学校也只需要20分钟。学校所在的城市找实习也方便。住在家里可以省不少钱,我更愿意把这些钱花到国际交换生课程或者实习上去。”
本杰明(Benjamin),23岁,在马尔堡(Marburg)学习地理和社会学。他和妹妹一起住在离学校55公里远的家里。
“我虽然住在家里,但并[FS:PAGE]不是那些‘恋家鬼’。我自己洗衣服,做饭,这和那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家伙们可不一样。当然,有时我也会和父母一起吃饭,遇到生活中的难题我也会向他们咨询,但最后还是我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偶尔我也希望搬出去住,省得每天开车上学的劳累,还能参加晚上的派对。如果有合适的房间,我就会搬出去。这样也省得不停的向别人解释我在家里住的事情,这可真累人。”
尤利安(Julian), 21岁,在希根大学(Universitt Siegen)学习欧洲经济法。他和妈妈住在一起,每天来回学校只要不到1小时的时间。
“让我决定住在家里而不搬到希根去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运动,我每周至少要回家三次作运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的朋友。我很重视我中学时期的朋友,当然他们也是和父母住在一起。我和妈妈相处得很好,我也很自由,经常邀请朋友来家里举行派对。当然,我也自己动手做很多事,跟那些传言中所谓的连洗衣机都不会用的恋家鬼可不一样。住在家里确实比自己住要舒服得多,这也是我选择住在家里原因中的一个。但是我自己一个人住也完全没有问题。我现在正计划去法国上一学期国际交换课程。那里可跟家里的环境不一样。在大学里基本上没有人嘲笑我,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