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查字典留学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日本创业教育与企业家精神的结合分析”的详细内容,供大家参考。
企业家精神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激发市场活力不可缺少的无形资产要素,是组织维持长久生命力的内在基因,企业家精神培养是创业教育的本质与核心。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儒家思想长期占主导地位,影响着企业家的精神特质:一方面,儒家文化中的天命信仰在其主流的传统中蕴含着强烈的“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意识;另一方面,这又在某种意义上压抑了企业家的个性发展尤其是以创新、冒险为主导的企业家精神特质。与我国一衣带水的日本,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但在战后日本经济崛起中, 曾涌现出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等一批杰出的企业家,不仅用自己的智慧和胆识创造了日本经济的辉煌,而且也以其所代表的企业家精神不断激励后人,丰富和发展了日本企业文化,带动创新创业浪潮,实现其经济的持续发展。在日本企业家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中,高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以培养企业家精神为目标的日本高校创业教育,经过比较借鉴他国先进经验,结合本国特点,开创了企业家精神教育的日本模式,对于我国来说,更具文化适应性。
创业教育及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内涵
1.创业教育与企业家精神
从广义上讲,创业教育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通过教育制度、教育资源等教育系统构成要素的重新组合,旨在培养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狭义上讲,是根据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创新的基本原理,通过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业的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1]
日本三重大学山根荣次教授认为企业家精神就是从无到有的创造能力;是当他人还在混沌、矛盾、混乱时发现绝好机会的直觉;是整合资源、管理、整理的能力;是面对风险通过调节人、财、物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的能力。熊本大学古田龙助教授认为,企业家精神不仅仅以创办公司为目的,它是为了追求机会,而采取革新的方法和行动,其结果是创造出新的价值。发挥企业家精神的过程,就是创造各种机会从而行动的过程。[2]
尽管企业家精神会因个体差异和区域文化特点的不同而表现出多样性,但其一般具有以下普遍特征:一是具有创新和变革的意识;二是具有承担风险的能力;三是具有发现机会的能力;四是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事业心;五是具有良好的沟通、组织、领导与经营管理的能力;六是拥有利于企业家精神成长的区域文化制度等环境。[3]
2.创业教育与企业家精神培养
第一,培养企业家精神是创业教育的目标。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如果要选择100名最有价值的人去改善一个社会,那么这 100名最有价值的人不是经济学家、政治家或者工程师,而是 100名企业家 。”[4]创业教育在日文中的表述为“起业家教育”,也被翻译为“企业家教育”。美国白森商学院的蒂蒙斯教授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应该是着眼于为未来的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具有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作为其基本的价值取向。[5] 可见,培养企业家精神是创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企业家精神教育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创业教育研究中心通过系统的问卷访谈,针对日本大学创业教育的模式提出了一个主要围绕企业家精神和创业家资质能力,并符合日本文化特色的基本框架。这个框架成为日本许多大学开展企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参照。根据这一框架,创业教育=企业家精神教育+创业家资质能力开发。[6]
第三,企业家精神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早稻田大学大江建教授认为企业家精神教育应该培养具有企业家素质和能力的人才,而不仅仅是培养企业家。可见,企业家精神教育具有普遍性,而非针对特定人群,其教育结果在于提升国民的挑战精神,调动国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国民的自信心、探究心。
日本企业家精神特点
1.合作精神
日本传统的社会观念一直强调集体本位主义,即便在当今社会,“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的意识仍存在于日本人的内心,这种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的团队精神在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共同体的思维方式。日本高校重视“和亲一致”的精神,淡化个人竞争,强调团队的竞争力培养。体现在企业经营上,企业家在进行重大决策时实行集体行为而非个人行为,这种合作的文化与美国崇尚自由、提倡个人英雄主义的文化形成鲜明对比。日本企业终身雇佣制的传统,也使得企业中的每个人都成为这个利益共同体的一员,每个人都为企业和他人的命运负责。在集体利益面前,强调自我牺牲和奉献精神,这种富有凝聚力的集体奋斗氛围也为日本企业在风险考验面前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奠定了精神基础。
2.进取精神
日本民族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拥有止于至善的精神和善于将“危机”转化为“机遇”的内质心理,这使得他们时刻保持自强不息、奋发拼搏、精益求精的进取精神。对于战后日本的崛起,日本作家户川猪佐武认为:“美国所带来的所有物质文明,都使他们(日本人)一味惊异,善于思考问题的人们痛感大大落后了的日本与相当先进的美国文明之间的差距,不能不激起一种要超赶美国的热情和使命感。”[7]近代以来,日本企业家把经营哲学上升到价值信仰层面,在产品工艺方面追求极致,把敬业进取精神上升到人格完善的高度。
3.学习精神
日本是一个善于摄取异文化精华的民族,通过吸收和创新不断实现超越。以新技术利用为例,日本企业从不满足于直接使用他国开发的技术,而是不断学习、钻研其中的科学规律和方法,为己所用,进而开发出新技术、新产品;以创业教育为例,日本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最初实施创业教育、开设相关课程的学校大约30所,而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到21世纪初已有超过200所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
对我国高校开展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启示
1.秉持学术自由,培育创新文化
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是创新,他认为企业家的任务就是“创造性的破坏”。日本的企业家精神教育以创新为灵魂,这源于其对自身生存危机的忧患意识和接受先进异文化的学习意识。日本的大学教育强调学术自由、推崇创新,这为创业教育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例如:被誉为亚洲最有成就的以科研为主的大学之一—京都大学,共产生了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该校以“自主学习”为校训,以课堂中的批判性为荣,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学生,学生可以很早地在其专业之外自由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领域进行学习和研究,使其在习得卓越知识的同时能够拥有创造精神。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和严谨务实的学风并不矛盾,倡导学术自由,建构灵活多元的教育体系,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以及发展兴趣的可能性,使创新文化成为校园文化主流,为企业家精神中的创新元素发展营造有利氛围。
2.围绕核心价值,强化人格教育
日本企业家精神中的合作、进取、学习精神植根于其民族性,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根基。日本的公民教育贯穿于青少年阶段,到大学阶段已基本完成。在奠定了良好基本素质的基础上,大学教育更推崇青年的个性自由和创造力发展,以此克服创新型社会形态下,保守压抑的民族性格中的不利因素。我国的价值观教育贯穿于青年包括大学阶段在内的整个求学阶段,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的价值观的养成重视不足,大学教育对青年“扎实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仍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形成和行为养成的意义。企业家精神的价值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弘扬企业家精神符合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内在需要,符合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要求,也符合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追求。我国高校当前开展企业家精神教育,应当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完善与强化人格养成。
3.整合资源要素,完善体制机制
资源有效配置和信息共享对发现新机会、创造新价值的企业家精神培养具有重要的环境支撑作用,而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传统的日本社会强调等级、秩序,组织结构相对封闭,不利于这一作用的有效发挥。为此日本官、产、学各界积极行动,完善体制机制,充分整合资源要素。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日本大学内部掀起推动跨学科研究和产学研结合的潮流。以东京大学为例,知识的交叉融合是东京大学开展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指导理念,东京大学前校长小宫山宏在21世纪“卓越研究基地(Centers of Excellence,COE)”计划中曾指出,知识交叉的场所是新知识生产的土壤。东京大学的28个COE计划都是跨学科研究项目。[8]除跨学科发展外,日本大学创新教学与科研发展模式还体现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引导之下,日本的产业界要求政府出台有关大学产学研一体化的政策。1998年5月,日本政府颁布了《关于促进大学技术研究成果向民间事业者转移的法律》,进一步促进大学科学研究与社会生产相结合。2001年6月,日本文部省又发布了《为了以大学为起点的经济活性化的构造改革计划》。以东京大学为例,早在国立大学法人化之前,东京大学已经开始被称为“知识回馈”的产学合作。2004年,东京大学提出了产学合作的基本方针,明确了把产学合作作为学校知识生产的基础。[9]
4.强调过程育人,丰富实践土壤
日本创业教育界认为,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创业教育有不同的阶段性任务。例如:对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主要在高中高年级及大学阶段展开,而企业家精神教育则是贯穿于自小学低年级开始到成为社会人的整个学习阶段。大学阶段企业家精神教育的突出特点与中小学阶段相比,更注重实践性,与社会人阶段相比,具有较高的容错率。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阶段的企业家精神教育就是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尝试,在过程中培养企业家品格、提升创业能力,同时寻找差距、发现不足,并对自身是否适合创业作出判断。为实现这一意图,在一般的课程、讲座等传统知识传授渠道之外,企业家精神教育更强调通过实习、竞赛等实践途径,培养学生挑战新事物的精神以及从事创业的意识、能力,提高学生的创业素养和广泛的社会意识。日本高校非常重视将创业计划竞赛作为检验学生创业教育成效的重要手段,以早稻田大学为例,该校自1998年起开始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并于2002年开设了早稻田大学风险论坛,征集并选拔优秀创业计划。东京大学则于2005年开始组织实施支持学生创业的教育项目“创业者道场”。目前,这一项目正朝着向大学生普及的方向发展。北京大学作为国内最早开展创业教育的高校之一,自1999年开始举办创业计划大赛,通过系统培训、大赛实操为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潜力、培养企业家精神发挥了积极作用。借鉴日本大学开展创业实践教育的经验,国内高校应以开展模拟创业、筹备创业计划大赛、举办创业训练营、建设创新创业基地等活动为抓手,加强指导的系统性、广泛性以及对项目实施可行性的落地指导。
5.健全培养体系,拓宽教育平台
作为先天创新基因并不发达的国家,日本之所以能够在短短数十年间在创新人才培养和企业家精神教育方面取得成效,与其健全的企业家精神培养体系和不断延伸的创业教育平台关系密切。与日本相比,家庭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的企业家精神培养在我国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并未引起足够重视。这使得大学阶段的企业家精神教育既缺乏基础,也无法突出重点。此外,日本的企业家精神教育不仅重视家庭参与,还强调社会参与。许多企业参与高校创业课程开发,并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一些企业家还经常到高校为学生开展创业讲座或指导创业项目,从课程到实践各个层面积极参与到创业教育和企业家精神培养中。日本大学重视与国外大学的校际交流,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开展合作,并通过参加国际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学习国外高校先进的创业教育理念和模式,探索符合国情的企业家精神培养路径。例如:东京大学与北京大学自2008年开展创业教育国际交流活动以来,每年两校分别派出创业团队前往对方学校与该校学生交流创业心得或合作开展创业项目策划等。借鉴日本高校经验,我国高校加强企业家精神培养的体系建设和平台建设,其实质是在服务于企业家精神培养的目标下,吸纳包括学校、家庭、企业等一切相关力量参与到培养教育过程中,甚至在国际合作交流中,吸纳异文化中的有利因素,取长补短。
以上是查字典留学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日本创业教育与企业家精神的结合分析”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更多留学资讯信息尽在查字典留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