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的不同省份,对学校年级的区分以及教育体制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区别。唯一相同的是,自前几年开始,全国统一为大学前共12个年级的制度。在加拿大,是没有高考的。大学看重的是学生12年级一年当中所上的其中六门课的平均成绩。不同的大学跟不同的专业都对六门课有着不同程度的要求。相对而言,如果我所选择的专业不是计算机科学,而是文科类的,那么大学对这六门课的要求就远远没有如此复杂了。一般文科要求就只有12年级的英语课而已,其他五门课是什么都无所谓。
激烈的竞争从大学开始
大学真正的生活却比我幻想中的还要极端。先说说学习吧,刚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每次都是边听边走神。并不是因为我注意力没办法集中,而是因为实在有点儿适应不过来教授的教课方式。大学里的教授一个个都是顶尖的学者,在他们看来,教给我们的东西简直就是1+1=2那么简单。所以在课堂上,他们一个个讲得飞快,把粉笔舞得满堂生辉,但是在座的学生们却常常是满脸迷雾。
我一个学期总共要上5门课。第一个学期中有3门课是必修的:微积分,几何,编程;两门选修的:物理,英语。我在英语课上如鱼得水,感觉不是一般的好。而在其他4门课里就难过得要死,不得不啃书本了。在高中的时候,我总是在课堂上听听讲,下课后做做作业,考试就没什么大问题了。结果到了大学里,考试前要整宿地熬夜找习题做,反复背读那些又臭又长的数学定理与法则,最后考的成绩也还是一般般。我开始觉得挺难过的,毕竟在以前的学校我都是班里数一数二的,到了这边分数名次却都一下子掉了下来。
不过我的适应能力跟社交关系都不错。在新的环境下马上找到了新的伙伴,掌握了学习方法。我听不懂这个教授的课就换个班听讲,反正交作业跟考试都有固定的时间与地点并且会在网上通知,所以去不去自己的班听讲是无所谓的。在前一两个星期内我换了好几个教授,最后固定在一两个我认为表达能力比较卓越的教授的课堂中听讲。而结交了不少朋友的好处呢,就是在作业上或是学习上都可以跟他们一同努力、一起切磋。我发现两个人一起写作业时,我遇到的难题未必便是他的难题,而令他困惑不解的未必会让我也头皮发麻。如此这般,效率就大大提升,因为我们可以相互与对方交流知识。
在这所校园里我认识了不少人。他们都有着各式各样的肤色,讲着多种多样的语言,但是一个个都是非常的聪慧,相信之前都是各自生活圈子中的尖子。刚一开始,我很快就感觉到自身的不足,进而感觉到很无奈的自卑感。不过我很快就意识到就算人外有人,但是人无完人。不会有人天生就会背乘法表,也不会有人不用努力学习就突飞猛进。别人表面上给我的压迫感不外乎他们在学习上表现出的强势。而这股强势都要归功于他们快速有效的学习方法及其良好的习惯。所以我不仅要在课堂上钻研必要的课本知识,还要在身边的这群人中跟他们学习生活知识与学习窍门。我很幸运地在这个学期交到了一些朋友。他们不仅在平时生活与学习中给我鼓励与支持,在必要的时候也会伸出帮助的手助我渡过难关。我真的很感谢他们,因为如果没有他们,在滑铁卢这所不夜城中,我这个夜猫子就会少了很多熬夜做作业的伙伴。
尝试工作的磨砺
在学期期中的阶段,滑校的学生就要准备简历各凭本事地去找寻下一个学期的工作了。滑校拥有一流的工作网络,学生需要的所有工作资料都在由PHP编成的网站JOBMINE上面。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用各自的ID登陆,依照学习等级、工作地点、工作内容等搜索适合自己的工作。比如说,我是一年级生、想要在多伦多地区选择工作、希望做编程类的,那么我就会选择初级工作、多伦多市区、软件编程如此这般的选项。搜索引擎会列出所有打算聘用滑校学生的公司中属于这三项标准的[FS:PAGE]工作及其相关的职位资料跟公司信息。
选中工作后,学生可以直接从网站上提出申请并附带上传后的简历。每个公司都会在固定的时间宣布选中的学生名单好给予面试。大部分的面试都是由公司派请专门人士来滑铁卢,但也有以电话形式面试的。所有学生面试过后都会给各个公司打分,而各个公司也会给面试过的学生打分。如果我有了三个面试,那么我会依照对这三份工作的满意程度给他们打1-9的分数。相对而言,一个公司如果面试了八个学生,那么他们可以选择对每个人都打分数,也可以就给其中他们认为可以胜任工作的学生打分。如果他们只看重了一个学生,只打算给那一个人工作机会的话就会只为他打1分,其他都不打分那么默认就是9分。学校有一套评算方法,基本上我想应该就是将公司以及学生对其的分数加在一起,以分数为少的做分配。
所以说,如果某公司给我打了1分,而我对它的工作也打了1分,那么就不会有比这更低的分数了,所以会把我分配到这所公司的职位上去。学校一共分排4轮的面试机会。我这两次找工作都是在第一轮就找到了工作。第一次是在加拿大四大银行之一的BANK OF MONTREAL (BMO)当网络设计师,编写他们的内部网站。第二次工作,也就是目前正在实习的地方,也是四大银行中的,CANAD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