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乡愁 余光中
乡愁 余光中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余光中
留学海外的学子总是更容易体会到这深深入骨的乡愁。下面来看看一位留学生的自白。
跟朋友出去聚会,总会被人问起:你出国留过学啊?去的韩国,韩国是个好地方,那你出国回来是不是看韩剧不用看字幕了,还有是不是韩国人都整容,诸如此类的问题。
开始也是一笑了之,认真回答,后来就有些敷衍,总觉得能不能问问其他高大上或者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哪里那么多没有字幕的韩剧啊,难道咱们不需要购置版权么?人家有知识产权的好吧!”我心里想。
或许因为我们以前被太多的所谓“国外”的诱惑迷住了,出国了之后才发现国外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完美。有时是“好山好水好无聊”,有时是“为了赶报告,做发表”熬个通宵,还有大部分的时候并没有融进外国人的圈子,见的还是自己的中国朋友那一小挫儿。
最近看新闻美国媒体报道了波士顿华埠的“贵族化”现象。报道说,随着城市的发展,波士顿华埠已经成为当地租金最高的社区,生活成本的增加迫使居民搬离、商铺关门,大量高档公寓和商业大楼的进驻使得华埠的“中国气息”越来越淡。华裔新移民也不再将华埠作为生活的首选地。“早期华人大多从事服务业和餐饮业,因此一般聚集在各个城市比较中心的位置。新移民以毕业的留学生为主,不少为高新技术人员,他们随着美国中产阶级的发展趋势,大多流向城市郊区。”
原来的“唐人街”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魅力与特色,变得不再有所寄托。我有幸去过位于韩国仁川的唐人街,逛了一圈,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后来上网,搜索唐人街,却意外找到了“唐人街社区”,虽然并不是真实的唐人街,但是正是这样的网上的社交平台,给了我们这些在外漂泊的孩子,一些心理的寄托。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临近节日,身处异国他乡总是容易思乡。出了国的冷暖自知,都像吃下的饭,喝进的水,别人无法体会,只有自己知道。
快过年了,才想起来跟家里通个电话,微信视频。父母隔三差五地会抱怨怎么不主动给家里联系。那天老妈却一反常态非常高兴的跟我聊起来,“怎么还发来个明信片,还挺好看的!我之前收明信片还是跟你老爸谈恋爱的时候。对对,还有个什么智能手环,这个怎么用啊?”
哈哈,我耐心地给老妈讲解,心里也十分高兴,原来是参加海外网海聚吧频道办的线上活动赠送的明信片收到了,当时就是在海外网客户端上简单地留了言参加活动,没想到居然真的收到了,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礼品,但是对我和父母来说,真的是一份温暖而令人感动的收获。
在异国他乡的日子里,我还是会经常看中国的电视,浏览中国的网站,我并不十分关心韩国人如何,而是更多地关注我的祖国发生了什么。毕竟,那边是我的家,有我的亲人。
乡愁是一道浅浅的海湾,我在这头,家在那头。
同样看着新闻报道的祖国,有雾霾,有人口压力,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也会和同学一起吐个槽。但这正是因为和我息息相关的事情,不是欧巴,不是韩剧里的帅哥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