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严进”胜过中国大学 借鉴要找好参照系(1)_新闻资讯-查字典留学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您现在的位置: 留学网首页 >> 新闻 >> 新闻资讯 >> 美国大学“严进”胜过中国大学 借鉴要找好参照系(1)

美国大学“严进”胜过中国大学 借鉴要找好参照系(1)

发布时间:2016-03-24来源:查字典留学网

6月7日是2015年高考的第一天。除了考生与家长的此间百态,中国大学所谓的“严进”再度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相比之下,国外大学则一直被冠以“宽进严出”之名,并颇受美誉。

据美国厚仁教育近日发布的《2015版留美中国学生现状白皮书》,去年共有8000名中国留学生被美国高校开除,其数据显示,被开除的留学群体情况如下:80.55%因学术表现差或学术不诚实而被开除;69.43%来美国不到2年;过半数(51.28%)的学生gpa低于2.0;88.7%的被开除学生为18—25岁;79.04%本科或硕士学位在读。似乎传说中的美国大学“宽进严出”此番有了数字依据。那么,美国大学“宽进严出”的真实情况究竟是怎么样的呢?且看本文作者在亲自考察后得出的结论。

极具迷惑性的“宽进严出”

我们曾经听到许多关于美国教育的观点和故事,有些很有道理,但也有一些似乎违反了基本常识,如“美国学生不用功读书”、“大学招生不看重成绩”之类的例子。固然中美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传统等诸多方面存在根本性的差异,但就教育本身而言,其基本规律应当是大致相同的,差异再大也不至于越出人类社会所共有的常识边界。那些似是而非的观点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尚可,但如果将其奉为圭臬拿来借鉴的话,就会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带来难以挽回的伤害。此次游学美国,时间比较充裕,我得以更从容更细致地近距离观察美国教育,又发现了另外一些类似的误读,“美国大学都是‘宽进严出’”即是一例。

这个观点影响极大,几乎已经成为美国大学的标志性特征,因而也成为对中国大学“严进宽出”之批评的来源。许多人认为,美国大学“宽进严出”,给每一个人提供了充分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入学后严格把关,用高淘汰率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美国《高等教育编年史记》(2009-2010)提供的数据显示:在美国,45%-65%的中学毕业生可以进入大学学习,但四年制大学的毕业率只有57.3%。与之相比,中国大学"严进宽出",入学前的高考竞争过于激烈,入学后虽然放任自流却基本上都能拿到毕业证书,几乎所有高校的毕业率均在95%以上,由此导致中国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很低。因此,中国大学应当像美国大学一样,也实行“宽进严出”政策。为什么不能给想学习的人以入学机会呢?你给了他机会,他学不好不能毕业是自己的责任,但没有提供公平入学的机会就是大学的责任。

这个观点极具迷惑性,很容易赢得欢呼和掌声,却是一个在逻辑上不成立的伪命题。在世界上的所有国家,优质教育资源都是稀缺的,任何一个高水平大学,都不可能放宽对学生入学条件的要求。即使公立大学也是一样。理论上,公立大学的财政来源是纳税人所缴纳的税款,理所当然要为公众提供入学机会——国立大学向全国开放,州立大学向州内开放,等等。但由于资源的稀缺性,这一点事实上不可能实现。例如,加州大学承诺gpa成绩位于全州前12.5%的学生可以进入加州大学九个分校就读,但并不保证一定可以被最好的伯克利分校和洛杉矶分校录取。因此,一个替代性的方案是,公立大学提供公平的入学机会,但通过竞争性的测试,满足一部分达到入学标准学生的入学需求而不是所有人的入学需求。至于私立大学,由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于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更加重视在招生阶段对优秀生源的发现和选拔。大学的核心使命是人才培养。正如没有好的树苗,不可能育成参天大树一样,如果没有好的学生,怎么可能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从这个角度看,对于大学而言,“严出”尚可理解,但“宽进”就很难解释得通。

反之,中国大学的入学竞争的确非常激烈,但严把入门关的“严进”有什么可以指摘之处吗?和美国不同,中国的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依然匮乏,在不可能实现所有人都上好大学的情况下,“严进”反而是确保教育公平的有效手段。至于对中国大学“宽出”的批评更加不符合常理。任何一所大学都有对学生毕业的基本要求。达不到这些要求的当然不能毕业。北大、清华每年都有一些学生因为成绩不及格或违反校纪校规而被退学,“宽出”之说又从何而来呢?“宽”和“严”的标准是什么?难道一定要有超过10%的淘汰率才算是“不宽”吗?

美国大学“严进”胜过中国大学

在美国访学期间,我实地考察了许多大学的招生录取制度。在某种角度上,说美国大学“宽进”也没有什么不对。许多名字听上去很唬人的野鸡大学,只要交钱就能入学,一些两年制的社区大学,几乎报名就能入学,标准已经宽到不能再宽的地步;许多州立大学,对本州学生的入学条件也放得很宽——它本来就是为本州公民服务的。例如,加州大学有十个分校,除了顶尖的伯克利分校、洛杉矶分校、戴维斯分校和圣巴巴拉分校——这四所大学的入学竞争极为激烈——之外,其他分校都可以比较充分地满足加州学生的入学要求。但是对于私立大学,特别是顶尖的哈佛、耶鲁、mit、芝加哥、斯坦福等来说,入学标准则极为严苛。美国学生要想进入这些大学,需要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努力,必须要在最好的私立寄宿制学校完成基础教育,一点一滴积累自己的“履历”,其辛苦程度丝毫不亚于在中国准备高考的学生。其入学竞争之激烈,往往要比中国高考还要严重——高考只看成绩,美国顶尖大学除了要看成绩,还要看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其他表现。拼的不只是孩子,还要"拼爹",而且拼得更加赤裸裸,更加无所顾忌。原因很简单,美国私立大学并不关注公平问题——这是公立大学的责任——它们只录取那些未来最有可能成功的学生。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不仅在校期间容易培养,更重要的是,毕业之后他们可以获得家庭乃至家族的支持,更容易在社会上取得成功,从而可以为大学带来更高的声誉和更多的捐赠。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高考要比美国公平得多。

因此,美国顶尖大学——既包括私立也包括公立--对招生工作高度重视,入口把得很严,非常看重录取率,将其视为衡量生源质量的重要标准。那些最顶尖大学的录取率通常都在10%以内,哈佛和斯坦福甚至不到6%。从表面上看,这个数据要比中国大学的录取率高得多。中国重点大学的录取率——在某省的录取学生数与参加高考的学生数之比——约为0.3%,这也是中国大学“严进”的一个标志。但二者实际上不可比。在美国,申请大学需要缴纳申请费,也就是说,学生要为之付出真金白银的成本。由于没有人会只申请一所大学,对每个学生而言,申请费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因此,学生在申请大学之前,必须要仔细掂量自己的实力,只有在有足够把握的情况下才会提出“真实的申请”,没有人会愚蠢到白扔申请费的地步。由此看来,录取率虽然是6%,但这意味着哈佛大学是在100个可能达到其入学标准的敢于申请哈佛的优秀学生中录取了大约6个人。这样的入学标准,当然是严到不能再严的程度。而中国大学的录取率因为无法有效识别学生“真实”的意愿与可能的能力,也就难以作为衡量生源质量的依据,更不能因此作为大学“严进”之证据。

借鉴要找好参照系

我查阅了许多主张中国大学也“宽进严出”者的文章,多数没有数据支持,或者对美国的大学没有进行区分。有些人到美国转了一圈,看到许多大学的毕业率只有70%多,就想当然地认为美国大学都是“严出”。其实在那些最顶尖的大学,“出口”倒还真不一定太严。哈佛大学入校后6年内的毕业率为97%,8年内的毕业率高达99%;斯坦福大学的数据为95%和96%;芝加哥大学的数据为93%和94%。这些数据和北大、清华等高校的数据其实差不多。原因很简单,这些学生入学时都经过了千挑万选,并且支付了很高的学费。只要不是太过分,大学一般也会允许你毕业,只不过成绩单没有那么好看而已。美国是一个实用主义哲学盛行的社会。如果毕业标准过于严苛,学生们付出的成本过高,既不利于吸引优秀的学生,也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那些认为美国大学“严出”的人,一方面没有注意到美国高等教育的复杂性。不同层次的大学具有不同的情况,是不能简单地把所有大学的数据混在一起“平均”计算的;另一方面,也没有注意到美国大学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可以在4年或更短或更长的时间内完成学业。许多学生出于各种原因往往会延长学习年限,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都是因为达不到毕业要求而被迫延期。入校后4年内的毕业率只是一个单独的数据,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比如,斯坦福大学之所以4年毕业率只有78%,并非是由于其毕业标准过于严苛,只不过是因为斯坦福的环境和文化鼓励学生创业,许多学生一旦有了好的想法会立即中断学业,在风险投资、资讯和校友圈的帮助下开始创业。与之相比,不具备这种文化的哈佛大学的4年毕业率则上升到了87%。这正是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中断哈佛学业后会立即从东海岸的波士顿移师到西海岸的硅谷的重要原因。只看4年毕业率的数据,我们恐怕不能得出斯坦福大学比哈佛大学的学业标准要求更高的结论。

事实上,与人们的想象相反,恰恰是那些二三流的大学,毕业率才会比较低,主要原因并不是大学要求严格,而是因为有大量学生转学或者出于各种原因而选择放弃学业。至于像加州理工学院这样淘汰率高达30%的案例,其实是很少见的,但它同时也是美国最难录取的大学之一,历年录取率不超过8%。因此,笼统地说美国大学“宽进严出”是不准确的,在现实中也很难找到一所同时具备“宽进”和“严出”特点的大学。

办大学自有其常识和规律。在向其他国家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我们总应当选择好大学作为参照系。那些野鸡大学和质量很差的公立中学,连美国人自己都感到头疼,又怎么能作为我们仿效的目标和参照系呢?实际上,中国顶尖大学应当学习的,倒是像加州理工学院这样的大学——“严进严出”——如此或许能够切实提高我们的高等教育质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