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老炮》让我们知道北京人是讲规矩的;在国内上学时,父母和老师告诉我们做人做事是要守规矩的。去了美国,我们发现常看似散漫、处处宣称自由的美国人竟然也是有“明规”和“暗矩”的……
在没出国之前,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从影视剧中看到的美国人永远是一副散漫、自由的样子,课堂上可随便说话,对老师甚至家人都可以直呼其名,但相处的却像朋友一般融洽。美国言论自由,在报纸或网络上可以看到随意谈论政治。美国人活在一个自由自在的社会中---这些就是我们对美国人的印象。直到有一天到美国,开始在这里求学、生活,才发现其实美国人的自由也是有限度的,他们也是有自己的各种规矩的。
很多中国留学生在出国之前,或许跟我一样,看了无数的欧美影视剧,自以为对美国社会,美国的人情世故有了很深的了解。于是乎,在到了美国之后,自己仍不自觉的按照在中国的做法来为人处世。但不久后便发现,中美之间真的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仅是日常饮食和文化,而且还有看待、处理问题的观念和态度。这一点,人们习惯性地称之为culture shock(文化冲突)。
中国80后留学生姚素玲毕业于上外,2010年拿到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当她怀揣着激动和憧憬,踏上了向往已久的大学,没想到初到美国,就险些踩了“雷区”。下面就是姚同学给大家分享的留学经历和心得体会:
美国的那些“明规”和“暗矩”
到了美国之后才发现,原来美国的大学学业非常繁重,斯坦福大学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初来乍到,还没有适应这样的教学模式,便被各科专业的老师布置了大堆作业论文。眼看着交作业的期限将至,我只好腆着脸去寻求室友瑞贝卡的帮助,想借她的作业来抄,谁知刚开口就被瑞贝卡无情拒绝。
瑞贝卡的直接让我无所适从,毕竟在国内时,我也算得上是半个学霸,每当同学向我借作业抄时,虽然觉得尴尬犹豫,但最后多半还是会“忍痛割爱”。只是,我万万没想到瑞贝卡会拒绝得这么直接。见我一脸尴尬,她解释道:“学校禁止抄袭,被发现的后果是很严重的。”我听了很不以为然,在国内大学,作业都是相互“借鉴”,虽然学校也说不准抄袭,可是谁有功夫真的去查呢?瑞贝卡拒绝的理由在我眼里看来,不过是她在找借口罢了。
于是我只好寻求其他同学的帮助,结果得到的答案都惊人的一致:拒绝抄袭!这让我颇感无力,随后才了解到,在美国,学业上的欺诈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尤其是抄袭!
大学里面会使用一款软件,来测试学生们交的作业是否存在抄袭别人的情况。老师还特别提醒大家,即便是自己写的作业,改头换面一下,再提交给另外一门课的话,同样被视为抄袭。这样的明文规定杜绝了一切抄袭可能,更是让学霸们能理直气壮地拒绝抄袭者,而且不会造成尴尬。因为不管是抄袭者还是被抄袭者,一旦被发现,后果都会得不偿失。怪不得瑞贝卡能毫不尴尬地拒绝我的请求,原来是背后有这条“校规”撑腰。
给我们上理论课的老师莎拉是个波兰人,她的英语发音老是带着一股浓重的波兰口音,好在我对波兰口音略为熟悉,所以理论课勉强能听懂,可是一同来美的几个中国留学生却感到吃力,经常向我抱怨听不懂。
一次食堂吃饭,两个中国留学生在餐桌上拼命吐槽这位波兰老师,我在一旁听着,应也不是,不应也不是,十分尴尬。正当两人一言一语正说在兴头上,冷不防从旁边传来一声制止:“在背后说老师的坏话是不对的,如果对老师不满,可以直接去向学校反映。”这位美国同学的建议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我忍不住在心里腹诽:“谁会直接去学校投诉老师啊?被老师知道了不就变成眼中钉了吗?背后吐槽至少安全啊!”
后来我才知道美国大学确实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如果学生对教授有任何意见,会直接向学校反映,那样既能表达诉求,又能解决问题,教授也不会因此记恨你。
慢慢地,我发现美国人看似散漫,其实在生活中有着不少或明或暗的规矩,例如道德上一定要乐于助人、哪怕和导师关系再好也要按时交论文……
这些明规暗矩穿插在美国大学生活细节中,表面上看起来都是美国生活的雷区,实际上却是美国人精心设下的界限,因为有了这些规矩撑腰,美国人可以大胆而直接地做事而不担心会造成尴尬,就算被定义为缺心眼,美国人也会理所当然地说,“没办法,这就是规矩。”
尊重个人隐私
除了在学校里有明规暗矩,社交中也有很多不成文的规定大大减少了尴尬的发生。
和我合租的室友珍妮是个金发碧眼的美国女孩,早早就从大学毕业工作了,今年已经29岁的大龄,却迟迟未婚。这样的年龄在国内可是最尴尬的阶段,要是在国内,肯定免不了亲朋好友的催婚。我曾经就遭遇过这样的尴尬。
每年春节回国过年,七大姑八大姨见面一开口便是“有对象了吗?什么时候毕业结婚?这样的问题常常让我无所适从,最后只能尴尬地一笑置之。当我无意间问及珍妮是否因此苦恼时,她却告诉我不会,因为她从来没被催婚过。见我一脸不信的样子,她道:“结婚问题已经涉及到隐私,美国人一般不会窥探别人的隐私。”
美国社交圈特别注重“距离”,这样的距离感是大家心照不宣的规则,不互相打探隐私,尊重个人选择。而反观国内,陌生人打探别人的隐私却被冠名为唠家常,实际上这样的家常已经触碰了底线造成尴尬而不自知。
随着越来越融入美国的社交圈,我慢慢发现,社交中不成文的规矩还真不少。例如尊重隐私、不提出过分的要求、不劝人饮酒等等。
讲“人情”但也保持“距离”
有段时间国内的朋友迷恋海外代购,经常会托我带些美国货,久而久之我便有些厌倦,想要拒绝又怕得罪朋友,可是不拒绝又会导致大多的作息时间被代购所占据,影响学业。无奈之下,我让珍妮给我支招,谁知她听后十分惊讶,“为什么你的朋友会提出这么过分的要求?”我反问,“难道你从没遇到过吗?”她摇头,“没有,就算遇到了,我也会直接拒绝。”
美国人讲究独立,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算请朋友帮忙,也会讲究尺度,不会过分要求,这是社交圈心照不宣的规则。而中国是个人情社会,托朋友帮忙办事的情况屡见不鲜,有时要求过分了,也会碍于人情不懂拒绝,于是不会拒绝的尴尬局面便是家常便饭。
甚至有时候就连朋友圈加了几个群,也是尴尬不己:红包发得小了,底下一堆骂声;非工作时间被布置任务的,你都能脑补自己要装没看见还是秒回的复杂心情;上个月恶心到你的鸡汤,这个月又被拿来刷屏了;让“大家帮我点个赞的”,你进去一看竟然还要注册才能回复……而这些,美国人大多不会考虑,因为他们从来不会浪费时间在群聊上面。
除此之外,社交圈还有一条重要守则,那就是不能劝酒。美国合法饮酒的年龄是21周岁,提供酒精给没有达到合法年龄的人,是要被定罪量刑的,而劝酒在美国人眼里,也是种不文明的行为,因为他们一般不喜欢“强人所难”。
这些“距离”和“人情”上的不成文规定,大家心照不宣地遵守着规矩,让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更加清晰,减少了不少相处上的麻烦,避免了尴尬的发生。
不管是成文还是不成文的规定,亦或是美国人的直接,总而言之,在遵守这些规定的同时,人跟人之间的交往界限变得更加清晰干净,没那么多进退维谷的尴尬。也许,对于国内深受“尴尬症”困扰的朋友,也该学学美国人给生活立个规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