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美国超级名校大家肯定都能娓娓道来,我们常常将美国“名校”作为留学申请的目标,耶鲁作为美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三所大学,其本科学院与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本科生院齐名,更是当之无愧名校中的“名校”!
在耶鲁进行学习和生活该是怎的样一种逆天体验?国内的童鞋们因为距离的原因恐无法亲临现场进行真切的感受,我们特意邀请了曾在耶鲁进行为期一年学习的Lavin童鞋为大家做分享~
Lavin
毕业于人大附中数学实验班,
本科申请阶段被两所美国前二十大学录取。
本科就读于香港大学,曾赴耶鲁大学交换一年。
耶鲁的活动可谓多到令人“眼花缭乱”,校园墙上、公告板上横七竖八的海报,从名人演讲,暑期项目,到学术讨论,邮箱里一摞一摞的email,既有住宿学院放映电影,顺便提供免费鸡翅的福利,又有艺术评论家新推荐的展览。打开Facebook,又被朋友们参加的各种活动刷了屏,好像两只眼睛都不够用了一样~
如果尝试做简单的分类,多数的活动是由社团、住宿学院、或是专业学院组织的。
社 团
秋天开学初期,学校组织的extracurricular bazaar就是各大社团招新的平台。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户外组织,一个成员用登山绳吊在旁边的杆子上,成为了一个醒目的广告牌。如果当场在感兴趣的社团sign up,后面他们各种活动的email都会送上门来。从周五晚的party,文学杂志的选题会,到野外宿营,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如果愿意投入更多时间,还可以在各种组织中担任职务。社团的架构各有不同,多数的就像公司,需要先积累基层的经验,才可以慢慢向上攀升,担任更有挑战性的职务。
住宿学院
除了各色的社团,住宿学院也是耶鲁一个特殊的群组。住宿学院是多数的耶鲁本科生学习、生活的单元,不仅是住宿的场所,也把你和另外两三百个学生连结起来。为了活跃气氛,住宿学院常常举办各种温馨的小活动,比如考试周的休憩活动,平时的电影放映,还常常“财大气粗”地用美食来吸引学生到场。除此之外,住宿学院们还别出心裁地组织了Master Tea,就是将卓有建树的演讲嘉宾请到学院管理者的家里跟学生们分享、交流,颇有“炉边谈话”的感觉。
上图为笔者所在的Silliman College内景
专业学院
专业学院指的是各个院系和职业学院。它们的活动,相对更加学术,有很多学术大牛的讲座、比赛等。我曾经和朋友组队参加过一个在耶鲁的case competition,过程中我们跟教练有了很好的沟通,体会了职场上解决问题的过程,也锻炼了presentation skill。除此之外,中国学生的团体也会有自己的活动。本科生的小圈子会有定期的聚餐,以研究生、博士生为主的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也会举办人数更多,规模更大的活动。比如每年春节,他们会举办一场盛大的春节联欢晚会,邀请纽黑文的华人、华侨来体会中国的年味儿。我对主持、演讲很感兴趣,也希望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因此在今年的春晚上参与了主持。这次经历非常特别、难忘,我也感到非常幸运。今年的春晚是在耶鲁大学的主礼堂Woosley Hall举办的,也是我刚来耶鲁时,参加开学典礼的场所。可以以另一种方式回到这个盛大的会场,我觉得很有意义。
上图为开学典礼时的Woosley Hall内景
上图为主持现场的照片
除此之外,一些特定的群体还会有自己的活动。比如我所在的耶鲁大学国际交换项目每年招收来自全球的约三十名学生,我们的交换生团体十分活跃。我和其他交换的朋友一起聚餐,去附近的农场摘苹果,去华盛顿游玩,也在其中找到了关系紧密的好友。通过活动和时间的共度,我们也和身边的人建立了更紧密的关系。
上图为纽黑文附近的农场照片
除了学校本身组织的活动,有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打开自己的天线,通过学校接收校外团体有趣的活动信息。有时校外群体会提供更加慷慨的项目资金,活动的种类也更加多元化。比如去年年初,我通过香港大学报名并参加了李嘉诚基金会赞助的Techcracker Lab,一个赴以色列的科技创新活动。除了免费旅游的机会,我还在活动中体验了荒漠中的生存,认识了很多有着创业热情的年轻人,感受到了以色列人血液里流淌的创业精神。
上图为以色列照片
大学与高中有所不同,异彩纷呈的活动会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关于这些活动的抉择不仅会决定我们度过闲暇时间的方式,也会影响我们的收获,和结识的朋友。三年的大学生活中,我总结出了如下的几条建议:
对于长期性的活动,慎重考虑再决定
我在大学期间报名并参加了很多短期的活动,但是对于加入社团这样需要长期投入的事情,我的选择会慎重很多。在大的社团担任职务往往要占据很多时间,也有大量的时间要和社团的其他成员沟通,因此选择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喜欢的工作方式,与自己感兴趣的一群人合作,才能长期保持在社团的热情。如果有可能,提前与前辈交流,才能更好地了解社团里的工作,和社团的氛围,这些事情在工作开始之后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用处。一些看似高大的社团职务,具体的工作可能是发邮件、整理材料等十分具体的事情,因此提前了解工作信息可以更好地判断是不是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在香港大学加入过校队,校队的氛围与社团非常不同。社团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发展新成员,以及组织活动,而校队以增进个人能力为主。所以说,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怎样花时间也可以是我们考虑的方面。
想清楚有没有现在不做、以后就没机会的事
对于我在上文中提到的耶鲁春晚主持和case competition的机会,我都在报名之初非常犹豫。但是我觉得如果我当时不去报名主持,我就不会再有机会站到Woosley Hall的舞台上,我所寻求的主持机会,也要继续后推。如果我不去参加case competition,可能整个大学都要错失参与商赛的机会。而如果参加,不管能否得获得奖项,都可以获得体验上的完整。当我们认清比起结果,自己想要的更是一种体验,而且这种体验之后无法复制的时候,就更要抓住眼前的机会。
犹豫要不要申请的时候,不妨选择尝试
在我的活动申请过程中,因为时间的安排、申请的难度性等也常常有犹豫有没有必要申请的时候。比如大二的时候因为时间分配原因,我犹豫过要不要参加学校的英文辩论队的面试,最终我想善始善终,就参加了面试。之后获得了加入校队的机会,并在去年巴厘岛的辩论赛中做了裁判。我觉得有时候,与其自己犹豫不决,不申请可能又会后悔,不如展现出自己的能力,把评判的机会交给对方。
珍惜活动中的交友机会
大学中我们接触的人不计其数,成为知己好友的却并不多。我发现在活动中我交到了一些很好的朋友。每个活动都有自己的特点,而能被它吸引,并通过它的选拔的人本身就可谓志趣相投。活动可以提供一个课堂之外的交友机会,帮我们认识很多不同年龄、专业的朋友,扩大我们的交友圈子。而认识什么样的朋友,又会在之后影响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