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 ,今年5月毕业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Bloomington)心理学专业,今年9月将进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of Minnesota)攻读心理咨询专业的研究生,日后计划从事心理咨询、教育相关的工作。 其实嘉莉一开始选择的是幼儿教育专业。大三时,在老师的鼓励和建议下,嘉莉转入心理学专业,辅修了教育学、社会学,并如期毕业。作为一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嘉莉心思细腻、腼腆,但对于新事物,她又勇于追逐,敢于挑战。只要感兴趣的新奇事物,她都会秉着谦虚的态度去学习,并在学习中发现自己个人的不足。
访谈实录 :她的故 事
1
2009年,我初中毕业,承载着一家人早已萌发的出国梦,我进入了高中的国际班。高中三年是幸福的,因为不用高考,而且中方老师教语文课的时候,还会放一些电影什么的。但在外教的课上,我们需要非常的认真的。
国际班和其他班级的区别在于,国际班上的英语、数学、生物、物理、化学、体育等课程,都是全英文外教授课,而生物、物理、化学这些课要听懂还是有点难度的。不过我基础挺扎实的,上课基本都听得懂。另外,我们的英语在外教老师耐心地,不断地纠正之下,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我觉得国际班有两个优势,一个是国际班有许多课外活动,比如经常安排我们去做志愿者,因为西方的教育更注重实践,这便成了我之后申请学校的一个优势。另一个优势是你有充分的时间做学校申请的准备,比如我在高三第一学期就完成考了雅思和SAT的考试,准备好了所有申请的材料。
美国大学选择比较多,加上父母也偏向我去美国,所以顺其自然的,我就申请了美国大学。择校是按照我当时考的雅思和SAT的成绩、学校的排名、课余活动和组织多样性、环境、地理位置等因素来考虑的,当时我申请了好几所大学,整个申请下来也挺轻松的。
之所以选择印第安纳大学,是因为我在学校官网上看过这个位于Bloomington小镇的学校,当时就被吸引了。到了学校以后,发现学校的环境真的很美,设施也很齐全,课余活动和组织也很多,与之前校网上看到的相差不大。
大一刚入学,左边是我的室友,右边是室友的姐姐
2
我是个腼腆的、慢热的女生,初到美国的时候,对我真的是个挑战。开始我选的主修专业是幼儿教育,为了历练自己,我入了美国男孩女孩俱乐部(Boys and Girls Clubs of America),当过幼儿园的志工。
在学习和历练的过程中,我发现国内国外对小孩的教育方式确实有许多不同,比如小孩子都有好奇心,但国内的家长偏向于管教,而美国的家长虽然也会给小孩子定规矩,但总体比较自由。美国的家长更鼓励孩子探索、尝试,也更尊重孩子的想法,会考虑到孩子的感受,而不是纯粹地为你好。
但在大三的时候,我上了一门field experience(现场试验)的课,老师反馈说我比较害羞,有点掌控不住小朋友,但是我心思细腻,建议我学心理学、社会学相关的专业。
老师建议我换专业的时候,我不争气地哭了,因为我真的很喜欢幼儿教育,但我也明白,喜欢的不一定是你在行的。在老师的提议和鼓励下,我发现自己是更适合心理学,就改了专业。我很感激这位老师,因为她更新了我很多幼教的观念,也在后来我申请研究生的时候,为我写了推荐信。
另外,原本修的那些幼教课的学分也没有浪费,因为我还修了两个辅修专业--教育学和社会学,所以那些学分算成了我教育学的辅修专业学分。
3
因为我转了专业,还辅修了教育学和社会学,所以为了如期毕业,我在大三的暑假上了5门课:1门心理专业基础课程,3门社会学课程,1门海洋和全球环境通识课程。在美国,完成一门暑假课程一般需要6-8周的时间,课程的形式和普通的秋季春季学期一样,都是老师讲学生听,或者课堂讨论,但课程会更加压缩、紧凑,每节课的信息量都是满满的。
我暑假心理课程的作业是实验,由我一个人设计、操作和分析了3个不同主题的实验。我要一个人去招募学生来做实验,在校园里做问卷调查,还要和实验室的同学们讨论实验数据(虚构的数据是不允许的)。心理课程要做的事很多,加上其他课程的作业,我基本是住在图书馆里的,要是图书馆关门了我还没有完成,就带回去继续做。
那个暑假的自由时间很少很少,但因为做这些实验,我变得更开朗了,也不再怕和陌生人交流。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也学到了如何更科学地做心理学实验,如何查找相关的实验数据,如何得出合理的结论、诚实完成每个实验,我的分析能力、写论文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当然,这些暑假的课程,也帮助我如期毕业了。
如期毕业了,学校的Showalter喷泉
4
在美国,学心理学的中国学生不多,但学心理学的美国学生很多。我们学校的心理专业排名不错(虽然没有特别靠前),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风格,老师的风格大致分三类:1)老师照课本上的框架讲,然后补充一些课本上没有的内容,也会联系到现实中的例子;2)老师没有课本,但有自己的框架,会讲各类具体的、典型的心理学实验;3)老师有自己的讲义,讲义上只是一个大概的课程主题内容,上课时老师和大家一起填补空缺,也会放一些案例视频,让我们应用所学的知识。
我个人比较喜欢第1种和第3种。比如教abnormal psychology(异常心理学)的老师用的是第3种教学方式,她上课很风趣,课堂气氛好,不需要用点名的方式强制学生报到,就能自然地吸引学生去上课。我觉得这类老师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科学地看待心理学的态度、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其实学心理学并没有人们想的那么神奇。对我而言,心理学提供的是一种看待事物的新的角度,让人更能接纳不完美,不再非黑即白地看事情,能宽容的接纳不同的人生态度。我自己的生活态度,我会坚持,而别人的生活态度,我也会尊重。我们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走过所有的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缺点,也正是因为这些优势和缺点,让每个人都拥有了自己的特质。
另外,我还辅修了社会学、教育学两个专业。辅修专业有学分要求,大概要15个学分,没有论文要求,也不颁发证书,但成绩单上会显示。学社会学是因为心理学比较微观,而社会学可以给我一个比较宏观的认知,让我对性别、家庭、社会和个人的关系有了更多的认识。而辅修教育学是因为我之前幼儿教育的学分都可以归到教育学上面。
今年9月份,我就要去明尼苏达大学学心理咨询(counseling and student personnel psychology),因为明尼苏达大学的心理专业排名更靠前。今后我想考心理咨询师的证书(licensed professional counselor),而美国每个州的心理咨询师证都是不同的。当然不考证书,我也可以做心理咨询,但有了证书就有了资质嘛,我觉得考证书还是有必要的。以后我会回国工作,应该会从事心理咨询、教育相关的工作。
5
其实我也想过,如果在国内上大学可能会更轻松吧。但当初让我克服交友困难,坚持出国的一大动力,就是我想在一个新的环境、文化中学习和生活,想真正学些东西。印第安纳大学让我成长了很多,我的英语能力、独立能力、思考方式、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和四年前有了很大的改变。
比如大一的感恩节假期,我就一个人去芝加哥玩了一周。白天逛市中心、美术馆,寻找各种有趣的书店,晚上住在青年旅馆。去之前我只做了粗略的旅行计划,有时地图找不到路,急得就在路边哭了,现在想想也是好天真,因为不管哭过还是没有哭过,都是要擦擦眼泪继续前行的。
作为一个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现在回头想想,我觉得出国之前要做好一些心理方面的准备,要能接纳自己犯错和失败,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和他人。和朋友发生矛盾、争执时,我们可以坚定自己的态度,但也要尊重别人,尝试从不一样的角度看问题。学业、生活不可能十全十美,你会犯错,也会遇到挫折,但经历和教训是宝贵的。
在留学期间,要努力明确自己的目标,保持自己的文化底蕴,也要开放地看待别的文化。独立、自主的能力是逐渐培养起来的,小到作业不抄袭,大到决定自己的专业、就业方向,这些都要靠自己。休息好、吃的健康、适当运动、多参加活动和组织,让学业和生活有一个很好的平衡。要是遇到困扰,别忘了和朋友、家人沟通,向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我最近读到的一句话。朱光潜在《文艺青年的自我修养》中写到,我时常想,无论学哪一科专门学问,干哪一行职业,每个人都应该会听音乐,不断地读文学作品,偶尔有欣赏图画雕刻的机会。希望和大家共勉。
Bloomington小镇downtown的艺术节表演
查字典留学网小编话干货:
美国作为一个学分制的国家,学分之间的转变和归属是比较灵活的。比如一门课,如果其内容同时符合两个专业的专业课要求(或同时符合通识课要求,和某个专业的专业课要求),那么这门课的学分可以同时算在两个专业类别之下,虽然学分算的是一门课的学分。
例子1:如果嘉莉的幼教专业有一门课为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教育学专业也要求修此课
,那么在经过导师的认证后,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这门课可以同时算在幼教专业和教育学专业。
例子2:如果心理学专业需要修基础心理学,美国的通识课程内的科学与研究类(不同大学类别名称有偏差)也有这一门课,那么这门课可以同时算在心理学专业和通识课程内,但学分只算一门课的学分,即如果该课为3个学分,那么修完该课后,总的学分只会增长3分,而不是6分。
学分制的这一特性,展现了其灵活变通,这一点也帮助了嘉莉,让她的许多学分没有浪费,得到了充分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