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舌尖上的化学实验室
在采访中,居于离开理由第三位的就是近些年来风波不断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建立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全程监管机制、社会共治制度和可追溯体系,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层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这样的描述让身为两个孩子母亲的赵鑫有了些宽慰,但却仍然没能阻止她申请移民的脚步。
身在成都的她在电话采访中对记者说,这几年发生在食品、药品领域里的各种门或者事件太多了。每天都不用特意去搜索,电视、网络里的新闻,甚至是手机里的段子,关于某某食品添加剂超标、有毒或者致癌,某某药品造假、甚至致死等的消息从没间断过。移民的主要原因就是看完新闻我什么都不敢给家人、特别是孩子吃,我也希望政府能够采取有力的措施,治理好现在这种到处是毒的局面。但实际情况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打击一批又出现新的,感觉成效甚微。这样慢慢等待的日子太难过了。
赵鑫的观点也许并非只是个人感觉。
在2013年两会期间,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中列出了这样一组数字:201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起诉制售有毒有害食品、制售假药劣药等犯罪嫌疑人10540人,同比上升29.5%,对785起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案件挂牌督办。
2012年中时,最高人民法院曾公布数字称,当年上半年全国法院共受理生产、销售假药、劣药犯罪案件688件,比2011年全年收案量高出近70%;受理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案330件,接近2011年全年水平。
再往前,2011年全国法院共受理危害药品安全犯罪案件405件,是2010年的2.75倍;受理危害食品安全案件367件,是2010年的2.16倍。
从这一组组数字来看,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的犯罪案件数量一直呈现大幅度上升的态势,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是执法机构加大了对此类犯罪的打击力度,但为什么在从严执法的情况下,违法行为仍然屡禁不止,数量上甚至不减反增、涉及行业愈来愈多,其中更不乏行业龙头企业呢?
以近年来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聚焦的乳制品行业为例,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恶劣影响从三鹿公司逐渐蔓延到其他乳制品企业,蒙牛、伊利、雅士利、圣元、施恩等二十余个奶粉生产企业均涉及其中,中国乳业遭受重挫。2009年蒙牛OMP(造骨牛奶蛋白)争论和乳品苯甲酸添加又把中国乳品行业放到了审判席上。
在这之后,国内对牛奶检测的项目越来越多,把关越来越严,但消费者对这个行业的担忧有增无减:
2010年,甘肃、青海、吉林、湖南等地再现三聚氰胺超标的乳制品,圣元奶粉涉嫌致性早熟,多美滋奶粉也陷入了疑致皮肤过敏的负面新闻之中;2011年,仅是蒙牛一家就被查出旗下的某鲜奶产品中强致癌性物质黄曲霉毒素M1超标140%,雪糕中菌群总数和大肠菌群超标;2012年,南山5个批次的倍慧婴幼儿奶粉被查全部含有黄曲霉毒素M1,光明乳业先后因清洗液用碱水渗入奶制品,以及酸败奶事件向消费者两次道歉,蒙牛甚至发生了榆林某小学251名学生因饮用蒙牛纯牛奶(学生专用牛奶)致集体中毒的事件;2013年,四家中国境内进口商杭州娃哈哈保健食品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进出口有限公司、上海市糖业烟酒(集团)有限公司和多美滋婴幼儿食品有限公司,进口了可能受到肉毒杆菌污染的新西兰恒天然集团产品
这些屡见不鲜的负面新闻引发了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针对蜂拥而至的大陆游客购买奶粉的限购令。在这看似蝴蝶效应的连锁事件背后,是整个乳制品行业,甚至是国人整体性的悲哀。
在采访中,记者通过每个被访问者的叙述,遗憾的整理出了一系列通过食品、药品安全事件而被公众创造或者认识的新名词:大头娃娃、苏丹红、地沟油、瘦肉精、染色馒头、牛肉膏、毒豆芽、反式脂肪酸、甲醛毛血旺、塑化剂、毒胶囊
一系列的新闻和事件,让很多国人熟知的知名企业,如双汇、娃哈哈、立顿、蒙牛、伊利、茅台、酒鬼酒、五粮液、汇源、农夫山泉等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信任危机。
我们每天都在被科普化学知识,就像生活在化学实验室中。移民就是不愿每天生活在担心和恐惧之中。赵鑫最后感慨的对《中国民商》的记者说。或许我们不难理解他们的选择。当食品、药品这些最基本的生存必需品安全得不到保障时,没有一个人会甘愿冒着吃遍化学元素周期表的风险,让自己和家人的生命断送在舌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