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莉女士是马里兰州蒙郡学院语言学教授。她说,一些外国人对美国人能停下来听陌生路人讲自己的遭遇或困惑,感到很吃惊或不解。 这些外国人要么觉得这个路人太开放自己的世界给另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其二,这个能够停下来听对方讲话的人是否头脑太简单,居然不会怀疑对方有什么企图?
凯莉教授说,这或许是因为许多外国人并不真正了解美国文化。
美国是建立在信仰神明的基础上,乐善好施是这里的传统。
从表面看,我与陌生路人素昧平生,然而我的理解是对方需要外界的帮助,他找到了我;但真正选择我的是神,是神让我去帮助这个陌生人,因此我没有犹豫。凯莉说。
凯莉认为,外界对美国文化可能存在不少误解。她接着举了几个生活中的实例。
见面就问How are you?
一些在美国生活了几年的外国人觉得,美国人有点虚伪。以上面这句问话为例,外国人认为对方问我你好吗?,一定是很关心我,希望听我讲讲自己的近况。然而通常美国人在问过后,就继续走开了。
其实How are you?与Hi、Hello这样的问候语没什么区别,都代表您好!的意思。除非你在诊所或具体的环境下,医生或对方问你怎么样?(How are you?),才是他需要认真了解你情况的时候。
在美国,无论是在社区、学校、公司或其它公共场合,相识但不一定相熟的人碰面后,通常会问声Hi或How are you,以表示礼貌和尊重。这意思是说哦,我认识你,你好吗。否则,相识却不打招呼是很不礼貌和冷漠的表现,大多数美国人不这样做。
因此,当你听到对方说How are you?,这不代表你需要停下来仔细说说自己的情况,你只答句Fine,thanks就好,或也问候对方一句How are you。
美国人追求拜金主义
美国人注重个人的发展、财富的积累和事业的成功。财富水平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因素之一,但这不是美国人追求的唯一目标。
凯莉说,长久以来,许多美国人选择从事公益慈善事业、教书、护工、紧急救援和社会工作,并成为自己的职业发展。这些行业都不是能赚大钱的地方,却一直不断地有美国人的加入和付出。
并且,美国人很小就注重做义工,从中了解社会的不同层面和需求。许多人从中对人生有了更新的了解,有些人因此选择从事护士、医生或助教类的工作作为职业发展道路。
还有许多家庭自第三世界国家领养贫困儿童,这种做法也相当多见,尽管再养育一个孩子意味着给这个家庭增添更多的财务负担和社会责任。
许多大富翁都是慈善家
美国的多数大富翁,如巴菲特、比尔‧盖茨等都有自己的慈善基金会,用于帮助其它企业、组织或个人的发展。回馈社会是多数美国大富豪的价值观。
凯莉说,刚才提到美国人有乐善好施的传统,这点同样适用于大富豪们。并且,多数美国人认为,富豪们有义务向社会或他人伸出援手,因为他们拥有和掌握了国家的大部分财富。
如果你在社交场合碰到哪位大富翁,你甚至可以直接上前搭话,告诉对方你在学费上遇到困境,请求对方提供帮助,凯莉说,通常,对方不会轻易拒绝你的请求,他会把助理或基金会的联系方式给你,请你继续和他们联系。
美国人也有社交恐惧症
美国是个多元文化并存,又注重个人价值的社会。许多人认为,美国人热衷社交,哪里会有社交恐惧症?然而,这并非完全准确。
凯莉说,美国人喜欢聚会,但也时常在聚会中感到不自在。她说,自己经常在陌生人多的聚会中感到不适应。
通常最喜好聚会的还是年轻人。他们精力充沛,喜欢结交新朋友。而对于不少中年和老年人,他们对聚会的热衷会越来越少。
凯莉说,通常在聚会前,可以了解一下新闻,作为聚会中的谈资,但涉及政治、宗教或争议性话题最好避免。
美国人不愿与老人同住
中国及许多东方文化看重老有所养的传统,赡养年迈的父母被视作自己的责任。在美国,人们与年长父母同住的情况很少。
凯莉说,这种情况也不能一概而论。许多美国人没有与自己的父母同住,并不是因为嫌弃父母老了、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而主要还是因为工作繁忙、难以分身的缘故。
特别在首都华盛顿或纽约等这些大都市,许多人在政府部门或商界奔忙,难以照顾好自己的父母。因此,他们选择请保姆、护工来填补这个空缺。
第二种情况是当父母患有某些老年疾病如老年痴呆或中风等,由于自己不具备专业护理知识,与其照顾不好,还不如请这方面的专才来照顾,更让人放心。
我们都是美国人
美国的社会形态多元而开放,同时注重个人的价值和发展。美国也是个注重礼节和尊重差异的国家。随着移民人口的不断增加,不同族裔的人口有往同一处聚居的趋势。
大多数美国人认为:因为美国是个欢迎多元文化的国家,希望看到不同族裔的人们在一起融合,因为我们都是美国人。不希望看到这里被叫作韩国村、那里是中国城、还有墨西哥社区等。不分到来的先后,我们都是美国人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