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留学:奥运体制是怎样的?
中美对抗,从北京奥运会一直延续到伦敦。可以预见,今后数年,两个超级大国的金牌榜首位之争将变得更激烈。那么美国的奥运体制究竟是怎样的? 资金多靠自筹
事实上,美国政府并没有类似体委、体育总局这样的主管体育的机关。运动员基本上是自我成长、自己投入,国家给予一定的帮助。
美国奥委会的主要职能是负责选拔参加奥运会的选手并提供资金、训练场地。他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国际奥委会分配、企业赞助商和奥运品牌的商业经营以及民间捐款。
比如美国赛艇协会,其CEO指出,每年只有30%-35%的经费来自美国奥委会拨款,最少的时候只有75万美元。去年的拨款为120万美元,还有100万美元是来自私人捐赠。协会的主要精力是搞钱,举办各种活动筹集资金。
从事热门运动项目的选手,比如科比、詹姆斯这些NBA巨星,根本不会为钱发愁。田径、体操、游泳等项目因为在美国群众基础雄厚,虽然没有大规模的职业联赛,但像菲尔普斯、新科奥运女子体操全能冠军达格拉斯这些热门明星,可以得到丰厚的广告、赞助收入。
而像举重、射击、柔道、跳水等普及面不广、媒体关注度不高的运动项目,运动员就必须自筹经费,包括寻找赞助商、领取奖学金等。
比如这次代表美国出征伦敦奥运会羽毛球的华裔选手王敏力(renawang)。20岁的她目前就读于洛杉矶加大生物系,靠奖学金和打工的钱来购买训练器材。即使她天赋再高,恐怕也无法和李雪芮这样衣食无忧、专心训练的人对抗。
大学成奥运人才“摇篮”
不过由于学生军相对宽裕的训练时间,和学校本身对部分项目的扶持,让美国大学成为奥运人才的“摇篮”。
一向以学术见长的常春藤联盟八校共有48名现役或者毕业生运动员参加本次奥运会。其中普林斯顿大学有15人,哈佛9人。而德州农工大学一所学校就有23名选手代表15个国家参加奥运会。
杜克大学堪称美国跳水摇篮。这次伦敦奥运会,女子三米板的Johnston和男子10米台的Mccrory双双获得双人跳的银牌。两人都上医学预科专业,为备战奥运休学一年,9月份重返课堂,预计2014年才能毕业。
举国体制前途难测
法国学者阿塔利7月底曾在“快报”发表一篇文章。他认为,一个国家队的体育发展取决于两个条件:一、中产阶级子弟能通过体育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二、国家建立相应行政机构挑选和培训体育人才。他认为,美国的成功源于第一点。而中国能在北京奥运会上占据金牌第一,则是两者皆具备。
实际上,他的认知有一定的偏差。中产阶级即使对羽毛球、乒乓球这样的项目感兴趣,也难在现有体制下竞争过国家培养的“正规军”。所以中国还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举国体制”模式。这个模式今后会如何发展,还是个未知数。而美国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大学又起到人才“蓄水池”的作用,加上完善的教育、就业体系“分流”,美国的奥运人才会源源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