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著名战地记者走上汕头大学讲台_社会聚焦-查字典留学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您现在的位置: 留学网首页 >> 新闻 >> 社会聚焦 >> 海外著名战地记者走上汕头大学讲台

海外著名战地记者走上汕头大学讲台

发布时间:2012-06-20来源:查字典留学网

海外著名战地记者走上汕头大学讲台

《世界著名战地记者彼得·阿内特走上汕头大学讲台》新闻由人民日报海外版06月19日报道。 彼得·阿内特,这位近50年奔波于世界各大战地第一线、荣获普利策国际报道奖、至今获得57个主要新闻奖项,世界闻名的战地记者,自2007年起,受邀在中国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开设课程,举办系列讲座。

中国新闻业的新生力量

就彼得·阿内特在汕头大学执教一事,美国《纽约时报》近日进行了报道。“跟以前的同事们解释这件事可花了我大力气了”,阿内特说,“可能是我作为记者的本能决定了我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这是一次充满挑战与探索的旅行”。

阿内特只是国际上众多来华授课的著名记者之一。对于他们自己来说,这可能是一种挑战,而对于中国各高校来说,他们的到来无疑是为中国新闻业的发展贡献出一股新生力量。

根据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张建国的调查,从2001年到2008年,来华教师和学者从50112位增加到48万位。中国各高校共1000个左右的新闻学院也亟需通过引入国外智力提升教学质量,需要更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更国际化的思维方式,大学生们需要接触更加多样的教学理念。

曾任路透社台北新闻站新闻部主任、路透社香港记者站大中华公司新闻首席记者的道格拉斯·阳现执教于复旦大学国际新闻专业。“阳老师每堂课都会对我们的随堂写作能力和听课反响进行小测验”,复旦大学2010级国际新闻专业硕士生李怡说,“期末考核注重平时成绩,不以期末考试决定一切,这点和我们有很大不同。”

中西结合好处多多

“重点在于国际化与全球化,而不是西方化”。面对越来越多的西方元素出现在课堂中,清华大学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所所长董关鹏表示,并不担心中国新闻学院的高等教育会受到过多来自其他方面的影响。

一直以来,对中国新闻业的形象,欧美媒体争议很大。由于对中西方新闻学教学方式碰撞的担忧,国际上曾有很多声音并不看好外国记者来华教课。

“中外结合很流行”。阳老师却肯定地认为中西结合可以帮助新闻专业学生学到更多。“中国擅长的理论基础、新闻素养,与西方擅长的实践技巧如果能结合起来,无疑对学生有好处,尤其是在注重实际工作的新闻学中,很多学生都希望成为一线记者,而不是学术人员。”

海外著名战地记者走上汕头大学讲台

“对于学生来说,把所有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和实践需要很长时间。”现于汕头大学教课、曾经担任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新闻副总裁的彼得·赫福德说,“但是我们不少老师坚信他们总会做到的”。

初次接受新的教学方式以及庞大而复杂的信息量,学生容易产生迷茫的感觉。“我会通过分组讨论和练习,鼓励学生培养自主思考能力,而不是仅仅告诉他们该思考什么。”阳老师认为一些西式教育手段可以帮助培养大学生的自主辩证思维能力和价值观。

尊重外教学术自由

“课堂之外的交流,更有助于我们思辨性的提高”。赫福德教过的2008届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生叙述道。

2008年美国大选时,汕头大学曾派出8人学生记者团前往竞选现场采访。“置身其中的人,会用不同于国内媒体的角度来看问题。”赫福德的学生评价起学长时,羡慕的感觉油然而生。

美国记者来华后言论自由能否实现?《纽约时报》数位专栏作家曾就此话题展开激烈讨论。对此,董关鹏表示,中国的言论环境在西方人眼里已经取得新的进步:“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言论,可以表达自己的价值观。”但同时,他并非毫无顾虑,“问题是学生不一定能接受所有的立场。”

这个话题学生也有发言权。“每个国家的文化环境氛围都不同,对有些问题存有争论也是事实。”赫福德的学生评论道,“老师上课都很专业地就事论事,专注于课程内容,基本不会将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我们。”

记者们在展示自己的专业素养的同时,他们自身也需要足够的机会来施展才华。“对于我自己来说,校方给予了大力支持”。阳老师对他在中国获得的学术尊重表示认可,“我有充裕的自主备课空间”。

“我相信我可以在社会寻找到一切真相。这也是我献身于记者行业的动力。”阿内特的话或许也是很多其他来华教课的记者的心声。他们在与中国学生分享学术智慧的同时,也愿将记者的最高职业信条传达给每个未来中国新闻业的从业者。(李天王琛莹)

最新文章